為支持臺北大學商學院推動全英語授課環境,在本校校友陳春銅學長、張協建學長和姚木川學長資助下,在商學院設置多功能教室、良茂講堂、普匯講堂等教室,以及商學院院史館,總出資金額超過1,200萬。於14日在商學院舉行揭牌儀式,透過三位學長的捐助,將為商學院提供更為完善的教學設施。
商學院於2016年榮獲AACSB國際商管教育認證後,擠身為全球前1%頂尖商管學院。2021年經教育部核定通過為「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標竿學院,積極推動全英語授課,並於2023年通過教育部審核取得「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補助。為了落實上述各項計畫和教學需要,需設有相應的功能型教室,於是在良茂建設董事長陳春銅、華義國際數位娛樂董事長張協建、普匯金融科技董事長姚木川等三位商學院校友捐助下,成立三間教學教室,同時以較為活潑的設計風格規劃院史館。這些新穎的設計,也將為商學院內部陳設,帶來不同面貌。
「商業界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學生在學校所學,關係到未來的競爭力。而教室的啟用,不只是為教師的教學,更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甚大幫助。」在各校力求教學創新的目標下,校長李承嘉特別感謝三位學長,從資金提供、規劃構思、建材挑選等諸多細節,給予學校大力支持。「校友對母校的心意,學校都會一直記在心裡。」
參與此次揭幕儀式、同時也是本校企管系校友的的立法委員王定宇說,這幾位學長對學校的回饋,正是臺北大學最重要的資產。他也希望的畢業校友們,共同撐起臺北大學。
校友總會理事長林錫埼特別說道,此次捐贈的學長們,除了在本業上有著傑出的表現,更願意嘉惠學校在軟、硬體建設,提升校內教師教學品質,使同學有更好的學習環境,特別是雙語教學這一部分。
回想起去年7月舉辦教室的捐贈儀式,一直到今日完工揭牌。陳春銅學長說,學校室內的裝設不同於一般住家,申請建照、使照,重整全區域消防設備和周邊環境水電,還需構思桌椅和教室色調。他強調,「實體捐贈就是要把它做到好。」姚木川學長則認為,經由他們三位的捐贈,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校友們在社會上所擁有的資源,也能回饋到學校。
商學院院長陳宥杉從教育部雙語計畫說起這項捐贈過程,這項計畫的KPI,要求建置雙語教室,商學院雖有空間,但經費有限。所幸三位學長願意協助教室設置,著實是個難得的緣分。
多功能教室位於商學院三樓,面積約29.65坪,左右兩牆面設置畫軌,可作為系統性成果展示。室內採用人文雅致設計風格,可供工作坊、論壇、成果展、會議、課程、研討會、心得分享會和座談會等多項用途。
「良茂講堂」位於商學院三樓,面積約30.86坪,設有45個座位。講堂設計為個案教室,可提供商學院導入「個案教學法」(Case Study Method, CSM)。以討論式參與教學模式,由授課教師將有價值的企業經營狀況發展為個案教材,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分析,培養學生發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普匯講堂」同樣位於商學院三樓,面積約30.86坪,設有40個座位。可作為「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使用。利用企業面臨的各項經營問題,來引發學生討論。透過討論問題和教學引導,以辯論式的分組討論,強化知識建構、分享和整合,提升學生思考、討論、批判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室內設有五面大尺寸液晶電視,提供各組討論所需。
院史館位於商學院四樓,面積約15.88坪,設有16個座位。館內設置靜態展示櫃和陳列空間,用以典藏商學院相關珍貴文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