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林予安老師推動身障共融訪察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社工系林予安老師合作,結合USR在地調查與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關心身心障礙者共融議題,林予安老師表示希望能藉由USR計畫,提倡Inclusion for All的理念,傳達共融的重要性並共同發想如何體現共融於社會中。本學期課程協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共計17位師生(含兩位肢體障礙者及一位視障者),共同規劃與執行無障礙旅遊。為了使同學深入了解身心障礙者的處境與需求,本系列活動包含兩場課堂演講、兩次的行前團體討論、一次的實地考察,及一次的回饋分享,建立同學對共融協作的概念,並且以設計及執行無障礙旅遊為目標,實現與身心障礙者能互補互助的工作理念。

本活動以社會模式為出發點,認為促進社會共融與消除群體間刻板印象與歧視的方式,應以「協作」出發,屏除上對下的幫助關係,運用專業合作共同執行工作為手段,藉由協作促使彼此理解,也消除彼此之歧視與刻板印象。尤其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高齡輪椅族的人數也會日益增加,食衣住行育樂上的各種需求也會隨之攀升,大學教育更要提前部署,透過教育讓學生認識輪椅族群的不便及需要,除了特教資源的提供外,基於人權與社會模式的核心概念仍須要讓更多人認識,才能邁向共融社會的下一步。

在「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兩次課堂演講後,與學生說明身心障礙者在社會上的制度性挑戰後,接下來兩次的行前討論中,同學們藉由行無礙協會提供的「共融藝術桌遊卡」,透過情境討論、障礙者扮演等活動,真實了解障礙者在旅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並預想如何克服。在行無礙成員的引導之下,同學也能經由回饋,更加了解障礙者所遭遇的情況。而實地訪察的行程,經過同學與協會講師共同討論之後,決定以「台北車站、貓空、動物園」作為本次考察的地點。

考察當天遇到了許多的突發狀況,例如同學們與乘坐輪椅的障礙者在台北車站內尋找電梯時,透過看地圖、詢問不同工作人員及志工等途徑後,繞了一大圈,最終才發現電梯需要走出車站到鄰近的客運站才可以搭乘。乘坐貓空纜車時,工作人員告知每台纜車可以搭載一台輪椅加上34位乘客,但因為交接疏失,導致其中一位肢體障礙者獨自一人搭乘纜車。藉著本次的訪察,同學發現了許多無障礙旅遊所面臨的困境;不管是在動線規劃、設施構造上,抑或是人員的訓練上,都有許多值得改善的空間。

本調查使用的多面相障礙者態度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Attitudes Scale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 MAS)分析結果顯示,參與同學在聽完課堂演講後,對障礙者的友善態度有微幅提升;而在參與完共融協作活動後,成員對於障礙者的友善態度更顯著提高了近25%。在最後的回饋分享中,參與共融協作的同學們表示體驗到社會上無障礙設施十分不足。但在與障礙者一同規劃與執行無障礙旅遊的過程中,隨著對障礙的了解加深,相處起來更加的自然,到最後已經可以和身心障礙者如同一般人一樣的互動。

行無礙的講師們也表示,在這段時間的體驗與討論中,也感受到同學對於無障礙共融的理解。身心障礙者並非是我們生活中需要被刻意區隔出來的族群,反之,我們應該以健康的眼光去與他們相處,了解身心障礙者真實的需要,藉由溝通去達到真正的共融。最終活動在老師的結語中落幕,同學們都表示非常期待明年的共融活動,也希望學校能夠開設相關的課程,進行深度學習與對話,部分同學也提議要和行無礙協會的成員再去別的地方進行訪察。相信透過這類的活動,讓同學對共融協作有更多的認識,未來朝著與無障礙共融的社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