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5日,本校歷史學系與日本一般財團法人霞山會,假公共事務學院一樓會議廳共同主辦「東亞近現代史中的變遷、對抗、融合—歷史、教育、產業、經濟的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日、韓、臺等三國共50位學者齊聚一堂,以跨國境及跨領域的視角,探討戰前、戰後東亞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區域間知識、制度、技術、人材的流動下,所產生的變遷、對抗及融和的連鎖及互動關係。本場會議採取實體及同步視訊的方式辦理,兩天會議總共吸引實際來場及線上聆聽者共計170人次參加,為疫情以來難得的盛況。
日本一般財團法人霞山會前身為創立於1898年的東亞同文會,該會二次世界大戰不久後解散。1948年時霞山會成立,繼承了東亞同文會的理念及基本財產。「霞山」兩字,來自於東亞同文會第一任會長近衞篤麿的雅號。霞山會自創立以來,以促進東亞各國間的文化、教育及學術的互相理解為基本理念,透過研討會的舉辦,以及調查研究事業、出版事業及提供獎學金事業等,致力於促進日中、日臺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的發展。此次臺北大學及霞山會能共同舉辦國際會議,對雙方而言皆殊具意義。
4日9點舉行開幕式,蔡龍保學術副校長致詞時提到,霞山會裡設有東亞學院,臺北大學的國際學院則有華語中心和華語教學學程,這次的交流,對霞山會及臺北大學皆具重要之意義,也提示了未來更多合作的可能。歷史學系何淑宜系主任則指出,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自2012年開始,舉辦一系列關於近現代東亞歷史的研討會,本次會議首次與霞山會合辦,也超越歷史學的研究範疇,擴及現代東亞各國共同面臨的諸問題。霞山會理事長阿部純一提到,雖然在新冠疫情的流行之下,社會的氛圍變得灰暗,期待會議兩天,能夠展開足以吹散黑暗的,有意義並且熱烈的討論。
第一天會議的主題是「教育與文化」,首先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吳文星名譽教授,以「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吳教授以擔任「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編審委員兼執筆人的經驗,介紹課程標準研定及教科書編寫經過,編成之初的相關議論,以及該科目之實施對中等教育歷史課程之影響。隨後,以「東亞教育的發展與傳播」、「人的交流與教育」及「跨境的文化觀察」等三個場次,分別從東亞的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東亞教育課程的改革發展、新冠疫情後的日臺教育交流、二次戰前日本鐵道職員的德國經驗、戰後日臺經濟關係、《星島日報》中的中國報導、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及中共文藝人士在香港等課題,進行發表和討論。最後則由前國際教養大學濱本良一教授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本校歷史學系合聘林玉茹教授進行綜合座談。
第二天會議的主題為「產業與經濟」,以「產業在各地域的發展」、「基礎建設的構築與經濟展望」及「文化產業與軟實力」等三個場次,分別從新冠疫情對臺灣餐飲業的影響、日本觀光客的百年臺灣旅遊史、東亞的火車頭市場及美國廠商、近代臺灣無線電報的發展、臺北鐵道的經營實況、日治時期阿里山鐵路的經營、戒嚴期間的臺灣電影、日治時期的樹林紅酒改良,以及臺灣建築文化資產的活化及再利用等課題,進行討論和發表。最後則由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駒形哲哉教授及本校蔡龍保學術副校長進行綜合座談。
經過兩天的會議,臺、日、韓三國的學者以大視角思考課題,進行了一場暢快淋漓的討論,充滿跨地域的元素,又有各國獨自的特色。跨國的實證研究及理性討論帶來多元視角的理解與尊重,超越意識型態及民族主義的紛爭。與會學者們皆對研討會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時也期待將來跨地域東亞史觀及共同價值的建立,能夠產生讓東亞前進的力量,霞山會在東亞學術文化推廣上的重要角色,未來也能繼續在臺灣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