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環境生態服務社於日前舉辦「永續校園與韌性都市林」生態關懷講座,邀請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及相關專家,為大家說明環境生態維護的重要觀念。除課堂解說之外,並實際到校園內觀察環境生態,共同體驗、了解生態維護和保育的重要。
這場講座除學生之外,也包含本校總務處職員,以及關心環境生態的校外人士。首先由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葛兆年,就都市林生態功能來作說明。葛兆年指出,都市林(Urban Forest)是國際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都市林是指在都市範圍內與市民生活有關的所有植物與樹木的區域,包含市郊森林、市區公園、綠地和行道樹。都市林具有多重效益,包括減少二氧化碳、增加雨水截流、淨化空氣品質、調節都市溫度,並增加生物多樣性。都市林的管理需要結合當地氣候、環境、都市發展與規劃、人口數量及民眾知能等條件,才能發展出適合當地都市林經營管理的準則。
談到韌性都市與綠資源,葛兆年認為韌性都市的目標,在於將城市放回生態服務的架構內,並且將過去零星配置的行道樹、休閒公園及建築綠化等,用生態角度重新規劃與設計,以植物的角度思考都市的樣貌,這樣可以使都市綠資源能與地景、災防與健康進行整合。這是一個涉及到多學科的議題,包括農業、生態、建築、都市設計、水保與環境教育等層面,塑造永續韌性的未來都會風貌。
此外,關於都市林的植栽特性與養護,林試所育林組副研究員馬復京特別說明,面對高溫、缺水和空汙環境,都市林有助改善熱島效應,臺灣都會區應該增加整體綠覆率。「適地、適種、適人」馬復京用一句精簡的話,來概括都市林建造的基本原則,一般所謂的適地適種常常被簡化為「選擇正確樹種」,但更應該被理解為「視植栽地的環境條件,來選擇可適應當地條件的樹種」才對。
馬復京強調,都市林的建造,主要是為了符合人的需求,不要對都市林植栽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一般人喜愛樹木,希望它們快速生長,可以遮陽、防颱、觀賞、誘鳥誘蝶,希望養護成本低,又可以在空間狹小的地方種出高大強健的植栽。但是樹木、植栽就是生命,各有其生長需求,也各有其開花結果的種種特性,千萬不可有「要叫馬兒跑,又叫馬兒不吃草」的觀念。
由於都市林也自成生態體系,林試所森林保護組技佐陳一銘,特別說明都市複層林的生態考量,鳥類、哺乳類、爬蟲類、兩棲類、昆蟲都是生態體系的物種,但目前臺灣植被景觀單一化,有過度使用和管理不易的缺點,例如揚塵、炎熱等,影響生態體系。陳一銘提出各種改善作法,包括對現有樹群進行林下改良,例如種植耐陰性樹種。先形成都市林結構,增加生態服務與抗逆境的能力。接下來,營造、配置灌叢,讓景觀可以多樣化,也同時提供動物棲地。
「落葉也是很好的自然資源,但堆積落葉會讓民眾誤解怠於清理環境。」陳一銘表示,用圍籬圈出落葉層,圍籬範圍內,可以讓林下草本生長,改良劣化的土壤。此外,導入長草經營概念,可以讓提供地棲動物生息,也能抑制小黑蚊。
講座最後,由新中和社區大學講師陳超仁說明原生植物保育及生態校園營造。陳超仁首先為大家說明原生生物的重要性,他引用英國科學家洛夫拉克觀點,指出地球的存在和穩定,主要是靠所有生物共同發揮生態機制,維持地球「恆定性」的責任。此外,陳超仁也談到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的目標,在於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資源,以及使用生物基因資源所產生利益的公平分享。
此外,陳超仁表示,生態校園的願景,在於營造一個對生物友善的校園空間、提供一個人與生物熟悉的環境,以及創造一個人與生物共容的空間。「校園就是生態園」,因此尊重自然、強調環境主體性,並且去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形塑一個生態校園的樣貌。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之佑於會後總結指出,因為有生物多樣性,才能維持都市林韌性,維持韌性,才能面對各種外來衝擊。藉由調整物種組成,來維持生態服務。我們可以預先針對日後氣候演變,參考專家意見,事先規劃所需的生態環境,為未來的環境變遷,未雨綢繆,作好超前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