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從國家到地質公園 王文誠:保育與社區共存

引領師生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通識中心24日邀請國家公園學會理事長、臺師大地理系教授王文誠蒞校演講。他從地球歷史出發,暢談國家公園的意義,並介紹當今力推的地質公園,鼓勵大家更多認識臺灣自然之美,進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國家公園是以保存為目的的國家驕傲,也是文化的改造。」王文誠提到,隨著歷史發展,人類中心主義逐漸盛行,但另一方面,環境變遷也促使人們必須思考如何謙卑與自然共處,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reconciliation)。

他進一步闡釋,所謂文化改造,指的就是「面對自然」,而改造的意義在於「學習」。因為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教室,從中可以學習科學、文化和美學,對他而言,學習就是人類存在的意義。「在自然科學中,人們可以學的(事情)很多。」

回到臺灣需要國家公園的意義,不只是宣示這些地形地貌與文化屬於臺灣,更要透過「國家公園」讓大家看到臺灣在世界上的獨特性。

他說明,從地球出發,臺灣是地球造山的生活館,擁有東北亞第一高峰,而且目前仍然持續活躍中。臺灣的地理位置在北迴歸線23.5度上下,但卻是同等緯度間少數非沙漠區域,反而因為降雨,澆灌出很多生命熱情,也在風力之下,創造出許多獨特的地貌。

因為島嶼隔絕和特別的自然環境,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快速分化出超過四千種特生植物和許多特有種生物,像是愛玉和愛玉小蜂就是踏遍全球臺灣獨有的生命。「臺灣的國家公園是保存基因庫的地球節點」,其中玉山國家公園又是超過半數的基地,無論從地質、生態、景觀和美學來看,都具特別意義。

然而,王文誠也提到,儘管「國家公園」無論生態或文化保存上都有很高的價值,但隨著土地逐漸劃入國家公園,難免也引發當地居民對國家公園的外來霸權疑慮,因而催生出「地質公園」。不同於國家公園的治理概念,地質公園主要從地方由下而上,由人民自己定義,「簡單地,說就是以社區為主的小型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和地質公園同時存在,可以創造一個既能保育又能維持社區安身的地方。」呼應通識月主題「人與環境:以自然為師、與自然為伴」,王文誠期盼更多師生能從參與關懷身邊的環境出發,更多認識所處的土地,進而分享自己社區的驕傲。

21屆通識月22日起正式揭幕,系列大師講座之外,同時也舉辦「築夢北大:友善、永續校園」徵件競賽,鼓勵同學們從各項課程活動或校園生活中擷取靈感,提出各項改善校園規劃、設備建築、課程制度、教學與生活的想法,共同營造理想美好的校園氣氛和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