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此為公告預覽畫面
【USR】食物森林報發刊-世代共融的典範

國立臺北大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緊鄰北大社區、原住民部落、以及三峽老街區銜接,北大是居民運動的場域、活動的據點、更是聯絡感情的處所,而北大進駐三峽20年後,也已經成為社區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綜觀全臺160餘所大專院校,唯有臺北大學具有獨特「大學城」的內涵與氛圍。

北大社科院自2017年承接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計畫)之後,積極推動北大與社區交流、共好共融,透過USR團隊多年的努力,已舉辦了17場大學城系列節慶、19場友善接待、以及55場在地論壇等活動,將大學資源與社區分享,並導入社區資源參與校園教學。

USR團隊經過4年的摸索,逐漸將服務對象聚焦在社區長者,不僅要讓長者達到健康老化,USR團隊更著手推動更具前瞻性的世代共融方案,也意外的發現,「青銀共學,世代共融」正是歐美高等教育的主流趨勢,包括美國高齡學學會、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史丹福大學等,都十分重視青銀共學所帶來的多元價值。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USR團隊努力深化「青銀共學,世代共融」此一領域,期盼能塑造北大成為年齡友善校園,更期待透過有意義的青銀互動,破除年齡歧視,增進世代共融。

歷史系辛法春老師也早在社科院USR計畫成立前,就已經嘗試推動青銀共學方案,連結課程學生與在地長者互動,辦理繪畫、攝影、微電影工作坊等,讓學生有機會與長者溝通、合作,不僅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更讓學生學習跨世代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而長者透過與學生的互動,也促進身心靈的健康,重新塑造長者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2020年辛老師推動了全臺首創的大學食物森林,邀請梧桐基金會丘建賢經理與陳盈樺設計師前來協助,教導青銀學員如何製造厚土、如何種植、以及設計園圃等。食物森林有別於傳統農事,比起種植單一作物,食物森林更重視物種多樣性,不僅要種植喬木、灌木叢、藤蔓植物,連草被植物都是重點。2020年6月,在丘建賢與陳盈樺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合力打造出第一輪的食物森林。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後,銀學員們接著帶領第二輪的青學員們快速上手、投入食物森林的種植,原先荒蕪的池塘,如今變的生機勃勃。令人驚豔的是,青銀學員們經歷了一個學期的教學與討論之後,結合大家的現場耕作經驗,在辛法春老師的指導下,更將學員們的心得編輯成「食物森林報」,也在2021年的1月正式發行,將學員們的成果分享到校園與社區當中。

許多學生坦言,當初修習「應用史學:服務學習與實踐」這門課,只是單純的想修輕鬆的課程,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前來,但是得知這門課的主軸是食物森林後,完全改變學生們最初的心境,青銀學員共同種植、澆灌、照料,也拉近了青銀間的距離,更在園地中創造出世代對話的場域。

經濟系丁同學表示「這門課非常神奇,可以把日常的咖啡渣、紙板等變成土壤,在不添加農藥的情形下讓植物長大。社區長輩的熱情,也讓我十分佩服他們。」不動產系林同學也說「在北部的都市叢林中,實際進行厚土植栽是非常特別的體驗,不僅可以美化校園,更透過人與大自然的接觸,拉近學生與長輩間的關係,辛勤勞動後的Party也讓大家更有歸屬感。」

不少學生表示,看到長者如此積極又具熱誠的參與,也讓他們深受感動,也點燃學生對種植的熱情,更從長輩的身上學習到許多知識。不動產系黃同學則說「看見了師長和長輩認真付出,不知不覺間被感動到,每次上課都會認真的思考我應該做甚麼、活動該如何進行,不熟悉和這麼多人相處、溝通的我,也在課程中不斷進步,很感謝食物森林讓我成長,給我自信。」社工系黃同學也分享道「食物森林讓我對服務學習這門課改觀,在種植的過程中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很幸運的能像爺爺奶奶請教許多知識,即使課程結束了,我仍會持續關心這片食物森林。」

參與食物森林的長者們,大多是在地退休人士,在參與的過程中,找尋到退休生活的樂趣,許多長輩小時候家中就有種田,出社會打拼後就鮮少有機會接觸到農事,在參加食物森林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結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能重新回憶童年的時光。

曉琴姊說道「剛種南瓜的時候,不知道要人工授粉,經熱心人士提點後,才知曉南瓜結果的奧秘,數周後看見一顆一顆飽滿的南瓜滿是歡喜,大家也興奮的唱歌給南瓜聽。不少學生在傍晚前來,經過雪娥奶奶的教導,也一同幫南瓜授粉,這們特別的青銀互動經驗令人難忘。」

小蓮姐也說「很感謝辛老師、同學以及社區長者們,大家一起設計、栽種、維護,讓大家了解到與人分享、與生物分享、與未來分享的概念。大家分工合作,將荒蕪的土地開闢成賞心悅目、生意盎然的田園。」阿清哥也提到「北大食物森林是很好的療育場所,來到這裡不論有多大的不安與情緒,都能得到慰藉。」

經過青銀學員一年來的努力,北大食物森林已有雛型,許多人對食物森林的投入與熱誠,也讓梧桐基金會的老師們十分感動。丘建賢老師說到「建置食物森林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把植物種活,而是如何聚集人。北大的經驗-很棒的將社區居民與學生連結在一起,創造出人與人交流的空間,期待北大食物森林能成為臺灣校園食物森林的典範。」陳盈樺老師也說「食物森林如果後繼無人,就會淪為形而上的景觀菜園,十分特別的是北大食物森林已經凝聚了一群銀髮學員固定照料,更令人感動的是學生與長輩在課堂中,分享、交換彼此的技能,跨年齡的溝通與合作,正是食物森林共存共榮的真諦。」

辛老師也將過往一年來青銀學員在食物森林的點點滴滴匯集成「食物森林報」,將這份成就與感動透過報刊傳到在地的角落,而青銀學員們也分享他們在食物森林中找尋到的樂趣與意義。例如長者們在食物森林中找尋到第二人生的價值與滿足,學生們在食物森林中學習分享及環保的精神,食物森林創造了青銀交流的契機與平台。

服務學習課程每週2小時,讓學生與長者相互討論、分享意見,學生們在期末也提到,參與食物森林拉近了他們和長輩的距離,大家對食物森林也更有歸屬感。食物森林是USR團隊推動「青銀共學,世代共融」的創新模式,讓臺北大學在推動友善年齡校園上邁出一步,也將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一項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