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邁向招生專業化 北聯大工作坊共增能

推動招生專業化更精進,臺北聯合大學系統27日舉行工作坊,各校教務長和招生專業人員齊聚臺北大學,共同參與增能課程,並透過各自推動經驗分享相互學習。

工作坊邀請大考中心顧問、輔大心理系教授劉兆明主講「能力導向尺規的發展」。他首先肯定北聯大各校在招生專業化方面都很努力,特別12年國教上路後,高中端已經不分高中職,欣見臺北科技大學也加入工作坊,從技職體系帶入更多新思考方向。

劉兆明先從大家經常聽到、卻不見得有一致認識的「素養(Literacy」、「能耐(Capability)」、「職能(Competency)」、「才能(Talent)」等名詞概念出發,帶領反思「能力」的意義。就心理學家的角度,「能力」包含智力、性向和成就等不同面向,過去大家特別看重「成就」也就是考試成績,但從實際經驗卻發現,單看學測成績不容易看出真正完整能力,相較於高中整體表現,更有助了解學生。

他舉例,繁星推薦實施之前,臺大學生幾乎都來自六都明星學校,但現在已經超過百所學校同學能夠進入臺大,實際分析更發現,社區高中名列前矛的同學進入臺大,表現並不比明星學校畢業生差;而輔大的經驗也發現,許多傑出、有能力回饋母校的校友,通常與在校成績呈現負相關。過度迷信考試成績,特別是經過壓縮的學測級分,恐怕不能真正看出學生的潛力。

「現在很多滿級分學生,往往是過度練習之下的成果。」劉兆明觀察,大考中心目前強化素養命題、增加非選題,目標就是避免類似偏差,但他也坦言,在大中華文化圈,只要能考試的、包括性向測驗都可以補習,因此必須藉由更多面向了解,才能招收到最適合的學生。

對此,劉兆明從本身研究的工業心理學常用「工作分析」方式探索「能力」,同時介紹O*NET問卷工具提供的能力指引,鼓勵各校系仔細思考所需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進而據以制定評量尺規。像是過去有牙醫系著重學生的藝術美感,然而在他看來,「精緻操作能力」可能更顯重要。

他更提醒,選擇能力並制定尺規時,各校必須找出自己的路,才能真正運作,而非依循他校。看到其他人不重視或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就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收到具有潛力的學生,提供跨領域的訓練,讓他們既有先天的能力,又有後天謀生的技能,才能造福國家社會。

「招生決策必須非常慎重,因為你決定的不是考生自己,而是他的家庭、族群,甚至是人類的未來。」劉兆明強調,招生選才是一門專業,需要不斷溝通與學習,採用適合的方法,才能選擇適合的學生,幫助他們進入適配學系,成就適性發展。

重視招生專業,校長李承嘉也出席工作坊,同意對於北聯大各校而言,現階段要招到學生都不是問題,但如何讓學生進入合適的系所,適才適所發展更重要。教務處近年持續攜手各系所執行「招生專業化」後,果然帶動整體學校註冊率穩定,進修部更達99%以上,可見只要有努力就能看到成果。如今北聯大四校資源共享、經驗傳承,同時因應高中端新措施,對於招生進展會有更大的幫助。

教務長蔡龍保也說,秉持共學成長的信念,期待後續不只是過去已經推動的國際招生,在國內招生的尺規訂定、差分比序、校務研究分析上都能有更多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