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不能出國照樣服務 國際志工齊聚臺北大學交流

受COVID-19疫情影響,今年許多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都無法順利出外服務,聯繫各國際志工服務熱誠,同時藉機反思疫情期間和後續服務行動,國際志工社24日舉辦「北區/中區大專校園國際志工分享交流會」,20所各大專校院、超過五十位志工齊聚臺北大學,相互分享過去服務經驗。許多成員都立志,即使短時間不能再進入服務區域行動,還是要盡量將服務熱誠傳承下去。

國際志工社總召、行政三陳筱慧表示,自己去年到菲律賓服務後,心中一直充滿疑問,不確定自己一趟旅程是否消耗太多資源,更不確定自己的付出對於當地到底有什麼幫助?偶然間帶著這樣的疑問和其他社員討論,發現很多人都存在類似的掙扎,因此激勵自己號召夥伴共同舉辦這場交流會。「因為疫情,我們暫時不能出國,但卻也是讓我們能停下腳步重新出發的機會。」

海洋大學敬拜讚美社員鄭浩東也說,去年和團員們一同到緬甸服務,累積許多經驗,原來以為今年可以再到當地多做些什麼,沒想到受到疫情因素,一切都只能暫時停擺。難掩失落之際,卻也突然激勵自己開始思索,如何將這樣的經驗傳承給後續學弟妹,也許自己不見得有機會能再到當地,但過往累積的教案或想法,其實都能再透過他人接力完成。

響應國際志工社發出的呼聲,這場交流會吸引北區、中區許多學校國際志工成員共同參與,從彼此過往服務經驗出發,進一步商議後續其他服務模式。

交通大學印度國際志工Jullay團員賴柏沅就提到,因為今年邊境管制,團隊只能透過事先錄製的線上非同步課程和服務區域保持聯繫,而在教育支援之外,團隊也沒有放棄繼續為服務的部落募款,協助改善當地經濟生活。不過對他個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延續與服務地區的情感聯繫,透過不停止的服務行動,更激勵自己也要以同樣的心情與平日周遭環境互動,「不光是印度,也開始花心力關注臺灣有需要的角落。」

陳筱慧也說,目前國際志工社一方面繼續籌備出隊行程,希望寒假有機會可以再赴尼泊爾服務,但同時也強化各種課程,拓展社員們的國際視野。此外,社團平日也定期到附近移工庇護所,支援來臺勞工華語教育、生活適應等輔導,「即使不出國,仍然可以從事國際服務。」

肯定所有國際志工們長期願意犧牲自我生活安逸,到物質環境不那麼豐沛的地方付出,校長李承嘉讚許國際志工成員的胸懷偉大,鼓勵大家即使暫時不能出國,仍然透過相互交流,維繫對國際的關懷,同時學習調適自我。學務長張玉山則提到,臺北大學的校園精神就是「追求真理、服務人群」,放眼世界許多需要值得關注服務的人們,也許現在大家不見得都能親身前往,但藉由更多知識分享與傳播,同樣能鼓勵大家看見需要,相信藉由這些反思討論,可以激勵更多人未來在能夠出發的日子採取行動。

各校團隊輪番分享在不同區域服務經驗與反思之外,交流會也邀情Glocal Action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專案經理李瑞珠、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趙中麒、社團法人台灣世界耕義會執行長魏平洋、VYA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主任簡嘉信、以及臺北大學國際志工社指導老師藍蕾分別發表專題演講,提升各校國際志工對於服務與學習的認知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