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從覺察到醫療自主 王如雁籲正向看待老化

USR橘子讀書會19日舉辦「學老工作坊」,邀請台灣諮商協會理事王如雁分享「覺察-醫療自主」,她提醒所有參與者,儘管「疾病」不一定要是人生必經之路,但若能提早準備迎接「疾病」,面對死亡才不會措手不及甚至痛苦,至於如何陪伴病人走好最後一程,更是所有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激發更多人重視疾病與隔離帶來的威脅,王如雁提示所有參與者認識醫院服務台常見的「預定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以及「預立醫療決定書」,其中前者適用末期病人,簽署後即生效,拒絕的醫療範圍為心肺復甦術、維生醫療和緩和醫療,至於「預立醫療決定書」,是需透過醫療照護諮商、預立醫療決定書簽署、及指定醫療委託代理人同意後才可執行。

王如雁提醒,其實接受「安寧」不是放棄生命,而是選擇有尊嚴度過生命最後一程,要求醫生採取不利急救並非真的為病人著想,甚至可能是自私的舉動。對病人來說受盡折磨,家屬也可能無限悔恨,醫療人員看著病人受罪,同樣無能為力,只能加諸病人痛苦,而延續無效的醫療,還因此浪費社會資源。然而如果選擇臨終溫馨陪伴,反而可讓臨終者善終、失親者善別、在世者也可以善生。

儘管如此,如何面對生命盡頭,並非單純簽署意願書這麼單純,王如雁引導學員思考:當任何醫療都無法延長生命時,自己最害怕及擔憂的是什麼?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願意做那些取捨?那些事願意妥協?那些事絕不讓步?

對此,許多學員回應,面對終老,最害怕失智或是中風,因為失智時無法簽署緩和治療的意願書,中風也不包含在拒絕治療的緩和醫療範圍內,希望能在自己還能自理時決定出路。只是面對家人和孩子不同的想法、想到他們可能因此背負不孝的責任與外在的眼光,如何與家人溝通達成共識,又是另外的挑戰。

橘子讀書會今年推動系列「晚年生活我做主」課程,在王如雁、歷史系辛法春、社工系劉素芬老師帶領下,引導在地長者從認識自我、分辨老化與疾病、居住環境安全、關係覺察、生死與醫療自主等,逐步引領學員自主做好生前準備,成為人生主人,有尊嚴、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歷程。

劉素芬老師感謝所有學員參與,促使晚年人生方案順利完成,特別是王老師連續八週專程從淡水到三峽上課,加上容秀、力瑜、思潔、沛晴等助理協助,讓課程精彩。王如雁老師也肯定所有學員認真投入,「常常收到大家的關懷和問候,真是盛情又暖心。祝福每個人自己都在覺察中讓越來越好 ,生命更豐富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