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屆通識月系列活動12日起跑,開幕邀請達達創意藝術執行長林舜龍分享「在地景創作中的反思」,透過國內外作品案例介紹,深入淺出引領聽眾理解藝術創作背後蘊含的理念,更從中看見居民與藝術互動歷程交織的動人故事。林舜龍認為,地景藝術或公共藝術的作品本身都只是媒介,讓生活在當地的民眾感受幸福,才是真正尊重地方的表現。
「我對人有恐懼感,所以我的畫作沒有人。」從小喜歡寫生繪畫,享受與風景的對話,留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與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林舜龍回臺後,大量參與許多公共藝術、地景創作。儘管自嘲自己不喜歡與人接觸,但他的作品卻充滿引人親近的巧思,期待透過人們走近作品、甚至進入作品空間內,直接感受藝術家的用心、並體會空間與環境帶給人的感動。
其中位在三峽校區對岸「三鶯之心」的《坯》就是代表之一,這座2009年完成、高15公尺的作品,外型仿造大型手拉坯,沿著內部螺旋步道緩步上行,光線自坯頂灑下,營造神聖空間氛圍,走上頂端還可以遠看三峽與鶯歌景色。「可惜現在旁邊的小門關閉起來」,儘管如此,林舜龍以作者身分走入其中,發現許多遊客透過坯體旁的小洞丟入許多石頭,「好像變成許願池」,也是另一種互動模式。
公共藝術之外,林舜龍近年獲自己學長、日本策展人北川富朗邀請,接連赴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執行多項大型地景藝術計畫,更讓他一躍國際舞台,甚至收入日本中學生美術課本。
林舜龍表示,呼應北川富朗的理念,地景藝術創作的基礎在於透過藝術作品,讓人看見風景,並透過藝術祭,找回住民的笑容。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多次進入越後妻有村落、瀨戶內海島嶼,不只是帶入作品,更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相信如此更能落實里山、里海精神,在尊重當地文化之下,透過藝術,讓當地人民覺得幸福。
他回顧,自己2009年剛開始參與越後妻有藝術季時,當地居民的態度非常冷淡,不太接納外來藝術家在當地的行動,然而他從中與小朋友互動,進而逐漸接觸其他居民,又將居民的模樣畫在作品上,終於得到包括村長在內民眾的支持。此後每一屆藝術祭,他再度回到村莊,明顯感受村民對自己的接納,也從中和村民們建立家人般的情感。「2015年剛好有居民過世,我被邀請去抬棺,在他們的宗教傳統中,只有家人可以抬棺...。」
2010年,瀨戶內海域也開始推動國際藝術祭,不同於越後妻有,瀨戶內海區域範圍大得多,走訪所有島嶼、看完全部作品至少要兩個星期,而且島嶼間僅能仰賴有限的船隻移動,「現代人都講求效率、方便,但勢必喪失很多本能和更多理解,『非效率化』正好讓人重新反思。」看著潮來潮往,林舜龍2013年運用漂流木創作了巨大的種子船,2016年又使用糯米粉、海砂等材料創作了世界的孩子,不僅建立與當地老人的生命連結,更希望藉此呼籲世人反思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
「當地人告訴我,世界孩子完成後,老人家會去跟那些泥孩子講話,下雨天也會幫他們撐傘,大概希望他們不要那麼快溶化。」然而泥孩子最終設計就是要消逝的,看著一朵朵隱藏在內部的白玫瑰、以及生鏽的鐵架墓碑露出,希望喚起更多世人對兒童的重視,「藝術不僅是個人創作,也是對社會的批判。」
以藝術走入各個不同角落,林舜龍認為,以人類文化串聯的生命地圖取代政治分割的權力版圖,這個我們共同生活的星球將更美好。他提醒,今年冠狀病毒、各地大火等災難頻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藉此卻也更深警惕大家,唯有共同珍惜,才能傳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
通識中心主任葉大綱回應,通識中心近兩年推動木藝課程,希望更深灑下藝術種子,然而受限課程設備因素,很多同學修習課程不久就要離開校園。為了更深扎根,通識中心決定擴大藝術教育範疇,引入更多不同面向的藝術資源,讓同學們能更早開始擴大接觸。無論是通識月、木造社團等不同的管道,希望提供更多藝術創作發揮空間,鼓勵更多同學,「藝術也是一種沉澱,往後退一步,各方面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今年通識月主題是「藝遊四方、獨具匠心」,通識中心安排多場次大師講座,除了地景藝術,14日下午還將邀請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執行長李俊寬分享戲偶的製作與修復,開放所有師生踴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