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藝出發,進而體會人與環境的關係,通識教育中心本學期通識月活動以「藝遊四方 獨具匠心」為主軸,邀集各領域木藝大師齊聚校園,透過專題演講、展覽、課程活動和參訪活動,鼓勵同學們從生活細微處出發,關懷周遭土地與人文,同時啟發多元面向思考,探究更多創意空間。
系列活動10月12日起登場,首先由達達創意藝術執行長林舜龍打頭陣。留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與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他,擅長結合竹編與木藝,結合當地常民生活,創作許多公共藝術作品,還應邀前進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執行多項大型地景藝術計畫。
通識月策展人、助理教授蔡怡玟介紹,林舜龍作品多元,其中2013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推出的《跨越國境‧海》和去年創作的《跨越國境‧波》,分別以巨大漂流木和4000根竹子打造而成,不同於常見的木雕、竹編器具,讓人看見木頭與竹子展現出不同的生命,透過林老師親自分享,期待讓同學們更深進入作品精神,感受人與大自然間緊密相連的情感。
木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傳統木造房屋就隱藏許多生活智慧與工藝巧思。通識月也邀請財團法人大河文化基金會創辦人邱明民介紹淡水一滴水紀念館的移築故事,藉由實際案例帶領同學們走入時光隧道,從日本傳統民居構造進入到文學家水上勉故居,從小細節體會傳統之美。
同樣是歷經傳統淬鍊的文化寶藏,偶戲與書法其實也都與「木」密不可分。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執行長李俊寬、書法家施筱雲14日、21日就將分別從木藝修復、以及毛筆製作技術,引導同學們從另外一個角度欣賞傳統戲曲和書畫,蔡怡玟期待藉此讓同學們換個角度,更深看到木頭、竹子本身在傳統文化中就是精湛的藝術。
從創作到傳統,11月16日通識月閉幕典禮則又回到現代,甚至開創新局。1991年出生、剛自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碩士班畢業不久,作品已經獲國家美術館、木雕博物館等單位典藏的年輕一輩木雕創作者曾上杰,將以「聽說下雨樹木會很開心」為題,暢談木雕創作者如何與樹木對話,述說自己在技藝之外與自然連結的經驗、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通識中心主任葉大綱表示,自從懷德居木師基地落成以來,校內許多同學們逐漸從通識課程、社團活動或展覽中啟發對木藝的興趣,激勵通識中心引介更多不同創作取向的資源,希望帶給同學們更多不同刺激,鼓勵同學們從今年通識月活動中拓展視野,與不同領域老師們對話,進而產生新的理想火花。
蔡怡玟也說,好的藝術創作背後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再加上思考後才能呈現出來,臺北大學許多同學們過去多熟悉以筆述表達,但運用不同媒材,也能傳達出不同的思考,透過親手製作不僅紓壓,也是療癒的過程。邀請同學們踴躍參與這學期各項通識月活動,從他人經驗與作品中得到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第20屆通識月活動共規劃四場工作坊、四場參訪活動、27場講座,加上九月底提早起跑的《日常 木器:木工通識課程成果展》以及「跨界、探索與自我拓展」徵件比賽,各項活動細節可上通識月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