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為慶祝創立二十週年,9月24日中午舉辦「院長回娘家」慶祝活動,邀請各屆院長一同返校慶祝,社科院USR計畫為將在地實踐成果與師生分享,也於社科院一樓大廳舉辦為期一週「USR成果展」,展示各式活動看板與豐富的出版品,這也是「USR成果展」在地系列的第16場展示,歡迎師生前來觀賞。
2020年是臺北大學社科院成立的20週年,改制為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之後,社科院持續培育優秀的社科人才,至今仍在政府機關、民間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中服務,成為國家社會的中流砥柱,並且持續連結過去「中興法商學院」時代的校友,展現社會影響力。
社科院自2017年執行USR種子型計畫以來,嘗試結合教學研究和在地實踐,引領師生走入社區服務,從最初關注「高齡、原住民、婦幼、障礙」等四大人口群,逐步發展到萌芽型計畫,以推動「臺北大學城」與「世代共融」作為目標。期盼透過推動社區大學化、大學公共化、以及大學城協力化,將北大特區與臺北大學融合成為「大學城」;同時也透過推動青銀共學、共遊、共餐、共植、共展等活動,以達到「世代共融」的理想。
近四年來,社科院USR計畫累積豐富的執行成果,近期並與各界多次交流與分享,期望能繼續精進深化,學習各校優良作法,也分享在地實踐的經驗。包括8月22日在臺灣超現代公民行動聯盟主辦的學術研討會中,分享「朝向超現代的大學與社區:臺北大學USR計畫的在地實踐」;9月9日與高雄醫學大學UFO計畫團隊分享「在USR與UFO計畫中探索青銀共融」;9月18日北聯大交流會分享「臺北大學社科院USR的在地實踐:地方電視台的報導」。
此外,9月21日教育部USR推動中心委員蒞校訪視時,社科院也再次分享「臺北大學社科院USR的種子與萌芽:從NPO育成到臺北大學城」,並回應教育部委員對於社科院USR計畫如何永續經營、讓更多教師願意投入、學生如何從中受益等層面的看法。
社科院表示,USR計畫發展初期即面臨到各項結構與組織環境的限制,其他北聯大團隊也普遍反映類似問題,但隨著高教深耕計畫中教育部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視,如今USR計畫已經是高教中廣義大學社會責任的一環,也開始看到校級對USR的角色與投入,只是現實在大學普遍重視教學與研究,而忽視服務與實踐的氛圍下,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動仍需要更多老師的參與和投入。
在執行種子型USR計畫之後,社科院已經育成「台灣鳶山社會實踐協會」,後續將在社區協助USR計畫推動「臺北大學城」與「世代共融」兩大目標,也提供社科院學生實習的場域和平台。目前協會已經申請三項外部經費計畫,希望開發更多資源投入在地的高齡、原民、與社區。
社科院認為,在學院成立20週年之際,「在地鏈結」已成為一項新的政策任務,慶幸在這項政策任務中,社科院USR計畫已經扮演大學與在地的橋梁,未來將持續探索以創新、創意的方案落實社會實踐,並促進教學與研究結合在地實踐,讓臺北大學社科院除了在政策與學術外,對於地方與社區同樣能發揮正面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