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調查:臺北大學生跨域學習外在動機影響大

學期即將結束,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15日舉辦「民意調查與分析」成果發表會,展現同學們一年學習成果。其中一組結合心理學理論與問卷調查探討「影響跨領域學習之因素」,發現臺北大學學生多受外在動機驅動而修習跨領域學分,至於課外活動參與頻繁程度,反而驅使同學更能持續完成跨域學習。

活用課堂所學,由行政系蔡佳妤、李念諭、施沁懷和王佳香共同完成的這篇報告,主要引用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運用問卷調查法,了解臺北大學大三學生修習跨域課程的態度與行為。同學們解釋,之所以選擇大三學生,主要考量大三生多已開始決定是否修習跨域課程,同時已經採取行動,可望從更多實際經驗分享意見。

這項調查共回收成功樣本237份,結果發現,儘管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在個人可自由選擇的情形下,學習的意願和成效都較佳,但實際調查卻顯示,對臺北大學同學來說,包括同儕壓力、家庭期望或外在誘因等外在動機,反而更具影響力。研究也顯示,學生課外活動參與愈多,不見得增加修習跨領域課程的意願,但對於跨入跨域學習的同學來說,卻不會因此影響修習成就感和持續完成度。

進一步分析各學院同學的態度,法律學院、電資學院可能因為所學與未來職業要求較直接連結、且不容易被取代,選擇跨域學習意願較低,但社科院同學跨域學習情形明顯高於全校其他學院。

針對調查結果與理論之間的差異,同學們推測可能與臺灣學生普遍害怕失敗、在意他人眼光有關,導致即使內在不一定具備想要跨域學習的意願,但在外在因素驅使下,還是會採取行動。只是對應後續110學年度起入學新生跨領域畢業門檻政策,是否可做為支持理由,或是否影響實際修習表現,還需要更多觀察。

團隊也建議,從實際問卷與訪談觀察,對於本身內在意願沒有那麼強烈的同學來說,雙主修或輔系因為需要事前申請、學分數也較多,對起步較晚的同學缺乏誘因,但在採計外系學分配套下的跨域微學程或學分學程接受度就比較高,提供教務處後續推動相關政策參考。

針對同學們的研究成果,行政系副教授李仲彬肯定整體架構清晰、分析工具也很恰當,但如果能更清楚釐清「跨域學習」決定的各個階段,包括對跨域的了解、起心動念到實際修課、完成跨域學程等都能提出概念化定義,或許更能了解受調查者採取行動前的因素。

跨域學習因素之外,包括黃宇暄、黃瑋婷、蔡昕諺和董皓崴同學也從公共服務動機出發,從事「公共服務動機對公共行政系進修部學生未來工作價值觀之影響」調查研究,儘管可能因為樣本數與調查過程因素,發現進修學士班同學公共服務動機、工作價值觀和職業選擇理論並無顯著相關,但老師們還是肯定學士班同學一年學習扎實,整體已有碩士班論文雛形,鼓勵後續持續進深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