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結合實作 劉素芬暢談青銀共學教學甘苦

社科院UFO計畫「UFO講堂」5月28日邀請社工系助理教授劉素芬分享「青銀共學與老人社會工作」,介紹上學期開設「老人社會工作」並實際與長者互動的經驗。

「老人社會工作」為大三選修課,13位選修同學透過課程實際與超過百位長者互動,其中四人更是深度互動。

劉素芬提到,這門課將青銀共學場域設定在社區之中,活動地點包括社區長者家中,以及安養和長照機構。課程主要分為「課程講授」和「社區實作」兩大部分,全學期共安排八次課堂講授、兩次參訪、兩次自主學習、三次社區長者團體活動,以及一場真人圖書青銀共創成果發表。

「課程講授」主要包括有關老人學、老人生理與心理認識、老人周全性評估、老人社會工作方法(個案、團體、社區),以及建立關係等基礎知識;「社區實作」則包括13位長者生命敘事訪談、三次長者團體活動,以及三組真人圖書青銀共創與發表。

劉素芬說,考量課程屬性並不適合邀請長者入班上課,因此改由學生進入社區與長者連結,而在「長者生命敘事訪談」部分,請學生訪談一位65歲以上的長者,瞭解其生命故事,以及對於老化歷程的想法,同時以照片、繪本或圖像呈現長者的一生。多數學生以訪談家中長輩為主,但少數學生因故無法訪談家中長輩,則由教師協助媒合社區長者。

「這大概是我近十年中第一次花這麼多的時間和長輩相處…,在結束訪談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對老年後的想像,也許自己那時已白髮斑白...到老都要將愛延續下去,且不管幾歲都會心態保持年輕!」透過作業,學生得以用不同的視角來瞭解和觀看家中的爺爺奶奶,並對於家族歷史和傳承有更深一層的體悟,進而協助學生在年輕時期開始思考老化的意義。

在「長者團體活動」方面,分別安排學生到附近的榮民之家和長照機構與長者互動。由於學生普遍缺少與長者互動的經驗,因此事前皆請機構的社工或督導提供意見,同時聘用二位有經驗的課程助理協助。從一開始生疏到最後充滿成就,改變學生對長者的看法。修課同學就反應,「第一次帶團體,第一次在長者面前開懷跳舞同樂,除了要感謝老師對課程的規劃及設計,讓我們能有機會在機構與長者交流,得到寶貴經驗。」

在「真人圖書青銀共創」部分,13位學生分為三組,藉由訪談和紀錄長者的生命歷程,以影片呈現長者想和大家分享的人生主題。為了完成作業,學生至少和長者約訪五次,過程中,許多長者將學生視若兒孫,煮飯請學生吃,或教學生做饅頭、跳舞,相約一起打球、散步...努力地將人生過程中的所思所得傳承給年輕世代。

而在發表會當天,學生分別以影片、手偶劇呈現長者生命故事,也有長者當場帶著學生呈現國標舞,近30位與會社區人士都一見識到長者們驚人的才華和毅力。

劉老師表示,自己過去上課雖然會安排學生到長照機構實作,但第一次以「青銀共學共創」方式進行,對教師而言獲益良多,但也有諸多省思。

首先在經營社區長者和機構的人際網絡方面,要先透過個人的社會資本,尋求社區中有意願公開分享的長者,並分別和長者溝通與討論課程設計理念和目標,確認長者理解與同意,才能媒合青銀雙方;在並非所有學生都對「實作性」強的選修課程感興趣、普遍對長者存在負面態度下,如何促進青銀願意共學共創,也是一大考驗。

像是有位同學提到,「雖然老人還是有點自以為是、很固執…,但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單純質樸與熱心。」同學最後統整,「這些開心與不開心都像是養分,至少讓我不再排斥老人,也可以深信就算很不一樣,還是可以溝通、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

聆聽劉老師經驗分享,社科院認為,青銀共學創新課程雖然只是小規模的實驗課程,但從中發現確實有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以及與長者的互動意願,後續可做為繼續推動「青銀共學」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