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青銀共學實驗:可增進學生對長者正向態度

養成年輕學子跨世代溝通能力,社會科學學院UFO計畫108學年度上學期規劃三門「青銀共學」創新教學實驗,整體成效近日出爐。經社工系助理教授劉素芬蒐集前、後測數據分析,五項關鍵指標中,共有四項指標達到統計顯著意義,顯示「青銀共學」實驗教學對於增進學生的長者正向態度有所幫助,未來可進一步深化推廣。

社科院UFO計畫關注「老人與障礙」議題,以「跨世代、跨領域、跨障礙、跨科技」為培育前瞻社科人才的目標,其中在「跨世代」方面,規劃社工系助理教授劉素芬「老人社會工作」、通識中心副教授林子晴「客家音樂賞析」、以及歷史系講師辛法春「服務學習與實踐」三門課程進行「青銀共學」實驗,以美國教育理論學者大衛·庫伯(David kolb)的經驗學習圈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為基礎,邀請社區長者入班上課、或帶領學生進入社區與長者互動,提供學生與長者共同學習的互動空間和演練機會,促進學生達到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動實踐的四個學習循環階段。

為了瞭解整體實驗成效,除了實際課程互動觀察外,劉素芬老師也在各課程學期初、學期末各進行問卷調查,同時以社工系大一「社會工作概論」學生為對照組,比較不同課程學生的差異。

根據統計結果,經過一個學期青銀共學實驗,包括「我和老年人有很多互動經驗」、「我和老年人相處很自然,不會感到不自在」、「和老年人一起活動,讓我愉快且有所成長」、「我樂意和老年人分享經驗,提供他們有用的知識」等面向,課程學生都有明顯正向成長,而「我認為高齡世代也有年輕人可以學習的地方,應該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雖然沒有達成統計顯著意義,但單以敘述統計來看,學生態度也朝正向方向變化。

另外,單以110份課後問卷來看,整體而言,七成學生認為「和社區長者一起上課,對我的學習有幫助」。

至於進一步比較青銀共學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差異,發現參與青銀共學學生在「對老人的態度」上出現顯著變化,但對照組學生則沒有顯著差異,顯示經過課程推動後,學生對於老人的態度、與長者互動的意願都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尤其「客家音樂賞析」課程的學生態度改變最多。至於改變原因方面,劉素芬認為未來可以藉由質化資料更進一步探索課程設計的影響。

社科院表示,根據國發會推估,臺灣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面對超高齡化和少子化帶來高等教育的危機與轉機,美國高齡學學會(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近年極力主張高教應該迎回高齡學生,並在共學中創造世代互動與就業準備;愛爾蘭都柏林市大學推動「年齡友善大學運動」(The Age-Friendly University Movement)也已經吸引超過五十所跨國組織與大學加入,社科院後續也將更著重青銀世代互動與相互學習,進而從「青銀共學」達到「世代共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