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科院萌芽型USR計畫整合下,歷史系副教授顧力仁本學期推動「青銀共融口述計畫」,4月28日邀請前駐法代表呂慶龍到校接受學生訪談,向年輕世代傳遞生命敘事。
這項計畫來自歷史系顧力仁、辛法春老師、與社工系教授曾敏傑的意外腦力激盪,認為北大特區許多居民曾任百業重要職務,透過演說、紀錄與傳播,可讓學生從中學習正向理念價值,也可推廣青銀共融理念,並展現臺北大學對社區和社會的貢獻。
面對年輕學生,呂代表提到,自己的人生哲學就是「善盡社會責任」。從小務農養成他務實、惜福的個性,因此進入大學或後來就業,都要求自己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隨時精進自己,「努力做到傑出」。面對各種難處,他也從不抱怨,「我長得不高、不帥,抱怨這個不會改變我不高、不帥的事實,這是基因的問題;另外我生活的時代很窮,我也不抱怨,抱怨這個我也不會變有錢。所以我不會抱怨這些我無法控制的事情。」
回憶走上外交之路歷程,呂慶龍說,淡江法文系畢業前夕,系上教授曾建議他到法國深造,但當時出國留學開銷太驚人,因此決定先服役再決定未來出路。服役期間,他每天持續學習法文,退伍後考上外交人員,如願到法國工作。
在外交工作上,呂慶龍最受人稱道的,就是他總能充滿創意主動積極推廣臺灣,對此,學生們好奇面對接觸對象無動於衷時,應該如何說服並促進對方接受?呂代表回應,受限國際情勢,臺灣很難拓展邦交國,但可以設身處理為其他國外交大使著想,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執行,對方有了感覺後,下次就會再與你聯繫。他舉例,自己1990年在紐約想找蘇聯大使但並不順利,後來鍥而不捨提出各式誘因,終於與對方通話45分鐘,是很明顯的進步。
呂慶龍將他的工作態度命名為「敲門哲學」,認為在國際上,只要任何能切入的議題,臺灣都應該要貢獻一己之力,尋求他們的支持。他說,雖然許多國家經常搞混Taiwan(臺灣)與Thailand(泰國),也分不清楚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與China(中國),但這都是因為他們不認識臺灣,屬於非戰之罪,只要有議題就可以敲門,做對的事情,即便被拒絕,也是廣結善緣,都是好事。
而對不擅於發問及表達意見的學生,他建議除了要勇敢表達,更建議同學們在大學要多參加社團,從社團中學習與人溝通、合作並表達自己的意見,將來進入職場就能適時向別人表達自己的看法與意見。他特別叮嚀,「人無完人」,只要是人都會犯錯,應該要趁在學的時候多問、多錯才會成長,真正笨的人是有問題卻不敢開口詢問,一錯再錯的人,也勉勵學生面對別人詢問笨問題時,要有包容心,才能讓每個人都勇於開口發問,真正鍛鍊表達、溝通。
至於在外交工作中遇到挫折,應該如何看待?呂慶龍認為,人生很多事情無法預測,但重點要好好把握當下,想再多、擔心再多都沒有用,「做就對了!」他鼓勵年輕學生,臺灣的人口占全球人口0.3,但進出口排名分居全世界17、18名,列名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第22大經濟體,而臺灣民主、以及近期防疫成功案例更是典範,認為臺灣是亞洲非常重要的民主國家,希望學生們不要對臺灣感到失望。
他也提到,同學們要培養國際競爭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自己」,只有不斷與自己對話、瞭解自己、看清自己的弱點,才會想要增強實力。有變強的念頭,就會不斷學習,就能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他回顧,自己在學時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但想法會隨著年齡、經歷、見識增長而改變,也正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才有不同的選擇。期許同學們相信「I can be useful」,保持學習、增進自己、注重健康、珍惜所有並善盡社會責任,對任何事都盡全力去做,有努力才會成功。
訪談由顧力仁召募指導八位分屬歷史、休運、法律、經濟和會計系學生執行,預計經過兩次試訪後錄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