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高齡遊戲介入交流 曾家達分享加拿大經驗

社科院UFO計畫12月19日舉辦第四場「UFO講堂」,邀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工學院曾家達教授演講「知行易徑系統應用於高齡遊戲介入:加拿大『認知障礙症長者』工作經驗分享」。除了社工領域學者之外,地方社工師、護理師也共襄盛舉,共商服務老人計畫。

曾教授首先介紹,「知行易徑系統」(Strategies and Skill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SLD)起源於過去很多人被診斷罹患失智症時,就像醫生宣布你得到絕症一般,總認為無藥可醫,即使長期服用藥物,也已經剝奪他們生活中活動的能力。他認為,與其認定失智症是一項疾病,不如接受它是人類老化的生活經驗,因此經過完整的文獻分析,主張透過遊戲、活動設計、增加身心刺激等方式,可以強化年長者的腦部功能,不透過服藥而運用活動、遊戲強化腦部功能,可以讓人不再懷惴絕望的心情,進而逐漸改善。

曾教授播放影片說明,曾有醫學團隊要求患者說出四字成語,但是失智症者卻唱出童謠,此時醫學團隊通常會盡力將失智症者拉入自己期待的情境,但這項工作常常徒勞無功。他提到,其實失智症者的世界並非無意義的幻想世界,反而是一個有意義的世界,要讓他回到現實,就要進入他們的世界中;也是這樣的背景,讓他逐漸研發出「知行易徑」服務系統,結合了理論與服務操作,並反覆在機構中驗證和發展。

曾教授說,一般人都知道每天要攝取多少量的水或熱量,才能讓人活下去,但是一般人都不知道人要接收多少刺激,才不會讓腦部功能衰退?他發現,依照過去研究經驗,只要每人每週三小時接受活動、運動、遊戲等高強度的刺激,就能避免腦部功能衰退。以他自己生活為例,已經學習並習慣使用左手刮鬍子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失智症者的專注力有限,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因此「知行易徑」遊戲區分成數個小節,每小節8分鐘為限,讓參加者都能全神貫注在活動上。

為了實際了解「知行易徑」的成果,他曾經與多倫多一間安養院合作,其中一位罹患失智症10多年的患者,接受「知行易徑」服務後,可以在失智十幾年之後重新叫出妻子的名字;也有長者在接受服務後,重新恢復數字感、時間感、能逐漸跟上一般人說話的速度,提高對周遭事物的專注度。目前「知行易徑系統」也在幾個國家已經註冊,並與香港理工大學游達裕教授合作,在香港推動失智老人服務。

社工系助理教授王品好奇,如果在臺灣推動知行易徑系統,各照護機構是否需要增加人力?曾教授回應,以加拿大運作經驗來說,除了現有人力訓練,更著重招募志工參與。他也提醒,根據過往服務過程,執行知行易徑系統時,要留意個人差異,例如每個人過去經驗、興趣、和技能都不相同,適合採取的治療方式效果也不同,像是有些失智長者可能過去擅長打球、繪畫,設計活動的時候也要結合長者的興趣,設計相對應的活動,更能幫助長者逐漸找回記憶,提升腦部功能的運作。

這場講座吸引社工系曾敏傑、林昭吟、游以安、劉素芬、王品、休運系鄭惠萍等教授參與,白雞榮民之家護理長洪嘉妙、社工師陳雪珍、詹政光、臺灣紫社公益創新協會主任李宜芳等實務人士也同場聆聽。曾教授在香港的合作夥伴、香港理工大學游達裕教授伉儷更出席共同對話。大家都肯定透過跨領域交流合作,更可達成社科院運用科技服務老人的計畫構想。

社科院表示,教育部UFO計畫的精神強調跨領域、前瞻未來、以及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社科人才,因此社科院UFO計畫規劃出跨領域、跨科技、跨世代、以及跨障礙等四大領域,作為今年計畫推動的目標。本學期舉辦四場UFO講座,廣邀多元參與者,並設法連結教學、研究與服務,透過跨領域對話,逐步發展可能的前瞻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