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科院UFO計畫支持之下,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本學期「客家音樂與戲劇賞析」實施青銀共學實驗,學期初招募12位長者擔任銀髮助教,經過近一個學期探索,12月16日下午期末山歌成果發表會上,六組同學分別登台表演,結合道具、舞蹈和戲劇,呈現精彩豐富的客家山歌和流行歌。
為了這次成果展,從11月25到12月9日三週期間,銀髮助教與同學們密集相處。第一週先由銀髮助教們介紹客家文化以及客家山歌的背景,長者們拿著一張張自己在課堂前就已準備好的舊照片,和同學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客家村生活,並由長輩教唸客家語的發音、辭意的解釋;其中一位來自客家文化園區的客語薪傳師,更詳細向同學介紹客家語的腔調以及客家人在臺灣的分布。
傳統客家歌謠之外,第二週課程由同學們向長者介紹客家流行音樂專輯。至於第三週則由長者和同學們共同籌備山歌發表,各組準備表演要用的大字報、服裝,許多大哥大姊們帶了斗笠、客家花布頭巾、唐山裝、油紙傘,但又擔心同學們覺得俗氣,積極與年輕同學相互討論。
經過三週籌備,一組同學演唱鏗鏘有力的〈印岡戀情〉,搭配歌詞中的「碰」,還把麻將桌搬上表演台;還有一組演唱耳熟能詳的〈桃花開〉,服裝搭配客家花布頭巾,還準備客家樂器竹板一起敲打;演唱〈採茶細妹(小姐)〉的同學,則特別將樹葉黏在繩子上營造茶樹的意象,其中一位同學扮演採茶女工,頭戴斗笠手提竹籃,將葉子一片片採下,誇張的動作與表情,讓臺下觀眾們都笑了出來。
看著同學們在臺上演出,銀髮助教們也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同學,有的幫忙拿大字報、有的在臺上一起合唱,但擔心影響同學成績,堅持站在第二排。
回顧跟著同學們共同學習歷程,一位長者助教欣慰「我自己也有兩位姪子跟他們年紀差不多大,從來都沒有像這樣來請教過我。」看到視障同學努力學習山歌,大姊助教更感動不已,「啟權看不太清楚,卻唱得比誰都大聲、唱的正確,因為他把我傳在群組上的錄音檔聽了好多遍,一個字一個字對應練習。」
透過青銀共學課程,拉近許多長輩和同學們的距離,在路上遇到都會揮手打招呼,長輩們也很興高采烈商議,期待下學期課程能實地到客家村參訪,促進青銀世代間交流更正向的成果。
社科院UFO計畫表示,著眼世代間互動不足,本學期新推「青銀共學」教學創新,包括曾敏傑、劉素芬老師都十分投入,計畫助理也都進入課堂協助、並進行第一手實驗觀察,看到最終精彩成果都很開心,未來將繼續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