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心湖人工浮島成生態教室 驚見白腹秧雞
維護心湖美麗環境,內外並行改善水質是重要課題。總務處今年暑假委託廠商實施心湖底泥清運工程;校外則透過民眾檢舉,由地方環保局稽查取締上游汙染,改善心湖入流水品質。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之佑期待,未來再配合行政管理與教育推廣雙管齊下,促使更多師生與民眾都能珍惜心湖生態,進而共同愛護。

坐落三峽校區中央,「心湖」是許多師生與民眾喜愛的休閒場域,除了週邊花草樹木與水景呼應,由總務處執行與資源所指導,2015年起在湖邊設置人工浮島,更吸引許多難得在都市中看到的物種聚集,形成珍貴的生態教室。

「我們已經記錄到白腹秧雞帶著幼鳥出現在浮島上!」王之佑解釋,白腹秧雞是鄉村農地間常見的鳥類,但生性敏感,在都市水域中不易發現。過去由於心湖沿岸都是水泥結構,缺乏茂密的水生植物,較害羞的水鳥不易棲息,有了人工浮島後,包括白腹秧雞、紅冠水雞等都開始落腳並築巢繁殖,不僅豐富生物多樣性,更帶給都市生活中的人們許多樂趣。

秧雞科水鳥之外,團隊也在浮島上發現黃花水丁香、紅辣蓼、水柳等水生植物,另外像是蜻蜓、貢德氏赤蛙、夜鷺、小白鷺、翠鳥...等不同動物齊聚,加上每年冬季出現的蒼鷺等候鳥,「證實浮島已經成為這些動物可以安心棲息與繁殖之所。」

不光作為野生動植物棲地,王之佑說明,植物在生長過程能吸收水中過多營養物質甚至是重金屬,因此浮島也具有淨化水質功能。只是現階段心湖的浮島先以生態棲地營造與環境教育為首要目標,如要更進一步改善水質,還須採用不同的浮島設計與管理方式。無論如何,重點在於「我們呈現的是人類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也就是生態工程的核心價值。」

促進更多師生民眾從心湖出發認識生態環境,王之佑除了藉由通識課或專業課程帶領修課學生實地進入心湖或公共事務學院後方生態池探勘調查,也帶領「環境生態服務社」同學們開辦社區導覽活動,邀請社區民眾環繞心湖,從自然生態角度發現心湖之美,「都市中能夠有這樣一塊空間非常難得!」

「只要欣賞就好!」而引領大家看見心湖生態同時,他也不忘呼籲,受限上游水質不穩定(偶發汙染),導致無法持續引水,各種物質會持續累積於心湖之中。為了避免影響水中含氧量,最好不要餵食包括飼料在內各樣食物,「心湖有自成生態系統,魚群及其他生物可形成穩定食物網,這些外來食物進入湖中反而可能造成汙染,就像人類吃過多食物累積於體內,遲早會生病。」

從一位工友的退休前心願出發,在總務處人員與歷屆資源所師生以有限經費自造維護下,心湖人工浮島逐漸發揮功效,不但讓各種生物在校園中有了家,也成為臺北大學永續校園特色。王之佑預告,下學期將帶領學生投入浮島維護,同時結合課程協助清除小花蔓澤蘭、翼莖闊苞菊等外來種植物,進一步配合導覽活動,邀請更多人一同來守護心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