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國際電腦對局界齊聚臺北大學 探究人工智慧未來
2018國際電腦對局學會會議(International Computer Games Association, ICGA)9日上午起在臺北大學舉行,同時間也舉辦國際奧林匹亞電腦對局競賽(Computer Olympaid),來自世界八國電腦對局界學者專家齊聚,除了研討電腦對局程式技術,同時也討論人工智慧帶來的各項倫理議題。

AlphaGo擊敗人類棋王,甚至進階版AlphaGo Zero又靠著自我學習而稱霸...過去一年,「人工智慧」的進展引發世界矚目。ICGA大會上,荷蘭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科技與法律學院教授Jaap van den Herik回顧「電腦對局」發展歷史,對照過去長久的研究之路和新方向,提醒面對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能力、策略,加上學習取向帶來的偏好影響,可能牽涉法律與倫理的界線。

不過對於人類如何看待人工智慧發展的態度,Jaap van den Herik表示自己還是持審慎樂觀面對,認為在人工智慧的背後還是人類主導居多;對此,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徐讚昇也肯定,「危機就是轉機」,儘管人工智慧似乎帶來了人類的威脅,但其實也是更大的機會。

從技術與各理論探討「電腦對局」的各種發展趨勢,主題演講之外,來自各國學者也在國際電腦對局學會年會上發表22篇論文;而來自國內外120支程式也同步參與國際奧林匹亞電腦對局競賽,實際操演電腦對局程式研究成果。

來自臺師大資工系的周文妍和羅浩倫,分別撰寫程式參與「愛因斯坦棋」競賽,兩人接觸「電腦對局」不久,但都認為很有趣。面對人工智慧來勢洶洶,周文妍覺得,應該視不同應用領域而採取不同的態度因應,以電腦遊戲而言,如果規則清楚,可能電腦的贏面比較大,但如果類似愛因斯坦棋等隱含擲骰子等隨機因素較大的遊戲,整體變數就比較大。

荷蘭退休電腦工程師Harn Geert Muller長期研究電腦對局,今年也來臺參賽。運用開放軟體,他自己設計了更容易理解的圖像版「象棋」程式,不過實際對戰表現並不理想。分析電腦對局程式的獲勝關鍵,認為愈能夠掌握規則精髓,整體的表現應該會更好。至於人類與機器對戰的未來,他相信當深度學習技術愈來愈成熟,看來電腦會佔上風,「但那是因為電腦只做一件事,人類會做更多事情,應該還是更有智慧吧!」

這項會議與競賽原定在臺灣舉行一週,不過受颱風即將來襲影響,大會主席、資工系副教授陳志昌表示,已經緊急調整議程與賽程,確保會議與競賽順利舉行。

※點擊圖片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