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於大潭天然氣接受站的環評爭議,存在於桃園觀音、新屋沿海一帶逾7500年、綿延長達27公里的珍貴藻礁沿岸,逐漸受到更多群眾的認識與關注。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3日舉辦了「海客文化與藻礁生態巡禮」活動,由蔡怡玟老師以及林君諭老師,帶領修習「環境、地理與心理」及「全球化」等2門通識課程、近百位學生一同來到此地,認識藻礁生態以及在地社區的樣貌。
藻礁不只是海洋生物的天然育嬰房,近年來專家在此發現了柴山多杯孔珊瑚、紅肉ㄚ髻鮫等瀕臨絕種的海洋生物,中央研究院專注於珊瑚研究的陳昭倫研究員更以「台灣大堡礁」比喻桃園藻礁。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桃園沿海一帶,除了孕育具高度生態多樣性、急需國家保護與永續保存的藻礁生態,在文化層面,更是臺灣獨一無二的「海客」(海洋客家)聚落發展之地。不同於一般人印象中,大多分布於內陸及山區的客家族群,桃園沿海的這片土地上,記載著沿海洋客家文化長年積累下來,與海洋共舞的生活智慧。
上午由桃園在地聯盟解說員葉玉珍女士等,帶領師生一行人踏入新屋俗稱為「葉姓村」的永興社區,沿著後湖溪旁的古道參觀一間又一間的葉家古厝。從三合院的建築設計,便能感受到獨特的海客風情,在細節中,更能看出祖先就地取材的巧思,例如當地的古厝多利用海邊的卵石,作為支撐整棟房屋的牆角,既美觀又堅固。
身上流著克勤克儉的血液,海客族群適應西部沿海的生活環境,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早期在桃園沿海一帶耕田遠比多數地區艱辛,不僅水源不豐,更面臨強勁的東北季風。因此,早期墾民廣用埤塘蓄水、灌溉,造就「千塘鄉」的名號;此外,過去觀音新屋沿岸廣植防風林,為濱海地區地勢平坦的農田阻擋鹽害、風害,成功翻轉不利耕種的環境,而成為富饒的魚米之鄉,更曾是北臺灣最大糧倉。
除了耕田之外,在地人更運用在地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耕海」,發展漁業。魚苗、蝦蟹及貝類等,在沿岸藻礁環境的庇護下悠游成長,附近海域也因而成為豐富的漁場,豐富的漁獲如:鯧、鰆、小卷、烏魚、鰹、鯊、鰻苗等,都曾是沿海居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下午的時間,師生走訪大潭藻礁,此處乍看之下為一大片棕色、毫不起眼礁石地形,葉玉珍女士進一步解釋,晚間才是多數生物出沒的時間,此外,多數生物都以擬態的方式躲藏、棲息在藻礁的孔洞中。果然,搬開大小石頭,定睛一看便能發現許多螃蟹、魚苗以及海螺的蹤跡。然而,葉玉珍女士語重心長的感嘆,桃園沿海已經遭受到工業的嚴重污染,站在礁岩上,便能看見大潭電廠的排水孔從工廠伸向外海,岸邊更矗立著6座火力發電廠的煙囪,以及巨大的風力發電機。
近30年來,桃園一帶的工業區快速發展,帶來了龐大的經濟利益,卻換來嚴重的環境汙染、難以復原的生態浩劫,以及海客文化的流逝。未來人們若持續將美麗海岸與良田,用來交換經濟發展,桃園沿海由藻類造礁所呈現的世界奇景,以及海洋客家族群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恐將走入歷史。
本日活動最終帶領北大學生於觀新藻礁沿岸淨灘,希望能讓學生滿載收穫之餘,也能在舉手之勞中,為珍貴的藻礁沿岸盡一份心力。本日活動作為拋磚引玉,期許未來能帶動更多人關注桃園沿海一帶的過去與未來,投入在地生態與文化的永續發展,讓在地成為海洋環境教育和海客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
▲本日活動於觀新藻礁淨灘後圓滿結束
▲師生於觀新藻礁沿岸淨灘
▲參訪葉家古厝,林君諭老師率領學生與葉玉珍女士合影
▲葉玉珍女士為北大師生解說大潭藻礁的生態
▲蔡怡玟老師頒發感謝狀給3位桃園在地聯盟的解說員
※點擊圖片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