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社會實踐】在地論壇(28)—陳健民區長談「三峽區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在地論壇28》陳健民區長談「三峽區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社科院USR計畫為推動在地社會實踐,首先須了解地方生態與需求,因此曾於106年10月19日上午,由曾敏傑院長率領研究生拜會三峽區陳健民區長,經過一年來的在地探索,為讓校內師生更加了解三峽的過去與未來,更於11月7日(週三)下午三時,邀請陳健民區長蒞校演講,有體系的回顧三峽的發展和特色,使我們更能貼近在地現況,進而發掘需求,發展出適宜的在地化方案,共創地方和北大合作的契機。爽朗健談的陳區長,當日準備的資訊十分豐富詳細,更帶來小禮物當成現場詢答的獎勵,足足兩個小時侃侃而談,上至歷史與人文,下至產業與社區,在教室內為同學帶來一場精彩的三峽之旅。

無巧不成書的是陳健民區長也是臺北大學公行系的校友,87年曾任職於三峽戶政事務所,而區長一職則是自105年上任至今。他首先介紹區公所的三種行政定位,包括過去的鄉鎮為自治法人(權責較多),台北市的區公所為派出機關(基本業務為民政、兵役、與社會),而新北市三峽區公所的定位約介於兩者之間,類似於「半法人」的型態,除了派出機關三項主要業務之外,仍需要負責在地協調、資源分派、府區關係等事務,因此工作時間也可說不分晝夜、也無假日平時之分,隨時有狀況就需親自指揮溝通、就近掌握、回報進度等即時行動。例如在非上班時間仍須出席社區內的各種活動慶典,當轄區發生意外事件時,區長也是一馬當先的到第一線地點了解狀況,而這個週末就有五個公祭,顯見事務十分繁多,但儘管公務如此繁忙,區長仍然是樂在其中,致力於發展三峽地區的各項建設與文化活動。

三峽為新北市第二大之行政區,面積高達191.45平方公里,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集之地,地靈人傑、物產豐饒,歷史上的在地特色包括有茶葉、藍染、煤礦、木材、樟腦、柑橘,但目前僅剩茶葉和藍染,或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綠竹筍、標榜有機無毒的手採茶、或是金牛角麵包了。陳區長也善用三峽當地人文風土,推動辦理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活動,例如:除夕時在祖師廟辦理燒頭爐香活動,邀請居民共同參與,藉此凝聚向心力;七月藍染節時,運用藍染的裝置藝術將三峽老街的上空點綴得有模有樣,吸引各地觀光客前來一探究竟;八到九月中元節前由老師傅使用竹木手工,製作三座水燈排來進行水燈祭典,早期三角湧地區由於閩、粵移民械鬥客死他鄉及漢、原爭戰、隆恩埔抗日等事件影響,使得七月普渡祭在三峽開發史上的意義更形重要,而成為三峽傳統的民俗盛事;而除了祭祀祖先、普渡眾生、祈求平安外,也表現出鄉里和睦的團結情懷,尤其中元祭活動過程中,「水燈」猶如一項代表著召告、邀請的象徵物,利用「放水燈」來通知「好兄弟」上岸接受款待,或是新春期間的神豬祭等,也都是需要動員在地鄰里鄉親合作協力的特色活動。

區長也指出三峽是一個宜居的地方,不只是北大特區,其他中正里、中埔里、或是弘道里,或是中華路與愛國路一帶,也是日漸開發,人口移入;三峽目前人口約有11萬餘人,以近五年而言,人口成長了9%,近十年則成長了22%,近二十年則成長了48%;同時也存在75%人口集中在平原地區,而山區人口卻十分分散的現象。目前北大特區中人口也有呈現兩極化的現象,例如兒童人口與老年人口便是,兒童人口占北大特區的22%,可見這個區域的特色,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了約11.3%。臺北大學因應在地銀髮需求,與恩主公醫院合作以北大宿舍的曉日樓B1空間進行老人健康教育,讓社區的居民能夠走入校園參加活動,擴展人際網絡,提升社會參與,也延緩長者退化的年限;而社科院於106年開始執行USR計畫,便投入了大量的師生人力於社區進行服務,而老人也是USR計畫的關注焦點之一,這些服務都和三峽區公所關注的方向一致,希望讓長者可以避免淪落到失群、失能、失智、和失依的困境,為在地貢獻所長,增加地方福祉。

陳區長在演講時帶著我們鑑古知今,從三峽的歷史脈絡來認識在地,也讓我們了解到文化傳承是人類追求真善美的具體展現,沒有文化的滋養,就好比無所依歸的斷根浮萍,因此也關切三峽在地的歷史文化資產的保存,可以著力之處尚有大豹忠魂碑、隆恩埔表忠碑、成福煤礦、以及大容戲院等。這些文物若能爭取文化局認定為無形資產,再結合上既有的祖師廟(1769始建)、挹翠樓(1916年建)、拱橋(1933年建)、善德橋(1932年建)、宰樞廟(1777年建)、以及歷史文物館(1929年建)等文物,三峽的歷史風貌與文化內涵將會更加完整。此外,於105年公所也和甘樂文創發展「在地職人」活動,讓小學生來體驗學習,希望從教育紮根讓傳統的文化精神能夠永續發展,讓金工、鐵工、豆腐製作、挽面等匠師手藝,不要消失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

產、官、學各有職司,若能多方合作,效果將更加倍。藉由USR計畫透過認識在地、社區合作、組織協力、以及社會關懷,期盼未來能有機會發展出產官學的合作方案,善盡大學社會責任,也共同守護三峽地區寶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