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公告】性別與人權學程系列演講--來一杯愛情與溝通特調
性別與人權學程系列演講--來一杯愛情與溝通特調

今年在社會系陳韻如、張恒豪老師,以及犯罪學所沈伯洋與法律系官曉薇老師的努力下,在社科院成立了性別與人權學程,也開始透過學生提案競賽以及系列演講,希望鼓勵同學投入對性別與人權議題的關心。5月28日這場演講,由社會系陳韻如老師邀請到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的李佩雯老師來校演講,李老師目前也擔任婦女新知基金會的董事長。

李老師一開場,首先就稱讚了海報的排版很清楚,海報就是要有吸引人的主題與內容,才會有吸引力;老師開玩笑的說,如果是晚上的課,看到這張海報,早就從包包拿出酒來喝一杯囉。

什麼是愛?老師以一個YOUTUBE影片來分享,影片裡有一位外國人,以多人分飾多角的方式介紹台灣人的愛情,讓學生們瞭解甚麼是「愛」。影片中有三種對愛人的對待方式,第一個是貼在一起,不管是甚麼時候都要貼在一起,沒有自由、沒有自己的空間;第二個是女生在談愛情的時候愛鬧脾氣,一定要生氣去表達對男生的愛;第三個是照顧,在社會的性別框架之下,甚麼都是要男生百般呵護女生,老師舉例子說曾經聽過有一對情侶,女生一定要男生抱著她去上廁所,這會讓人覺得女生是怎麼了?不能走路嗎?

李老師覺得「愛」像是坐火車,要有上車、下車這種概念。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是等待,一生一世只等待一個人。用火車的概念則是一段旅程,陪了你一段,好好把握這樣的親密關係,這會是很棒的經驗。談愛情若期待著應該照著社會的腳本進行,如果對方沒有做到,會覺得很生氣,這樣的關係就少了自由。

李老師也介紹了幾本書:《愛情的藝術》--人一生來就知道怎麼去愛嗎?愛是需要去練習的。《愛情作為激情》--把愛情當作媒介,人們可以依據它的規則表達建立起感受,可以去模擬感受,可以去假設他人的感受;例如遇到喜歡的人心跳加速,想要對喜歡的人好,後來人類慢慢稱之為愛情,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形時,就會按照上面的模組,和對方做溝通建立愛情的關係。《愛的進化論》--很多人會說我在等生命那個對的人,相容性是愛的成就,和一個人相處之後的發展,我們可以彼此欣賞對方的好壞。《談戀愛的感覺》--當你喝一杯時,會有清新的感覺;談戀愛可以在不一樣的人身上,找到不一樣的快樂。

老師以愛的三角(親密、熱情、承諾)說明作為傳遞訊息,什麼樣的管道是傳遞訊息最好的管道。現在的世代雙方溝通會透過不同管道做為交換訊息,現在流行遠距離的關係,通訊軟體因為媒介的改變,可能會一起視訊讀書,或視訊生活與對方分享。

在溝通上男生和女生有甚麼不同呢?由同學們發言中發現,有人覺得男生會以問題式的方式,女生則比較婉轉,但也有另外一位男同學覺得因人而異,看個性而不是以男性女性去區分。另一名同學說是因文化的影響,因性別的刻板印象,例如在廣告中女性比較不會握方向盤,語言能力刻板印象大家覺得女性比較強,但有研究卻是女性比男性好一點,還是要由後天的努力作為影響吧。最近蔡依林的曲子中,就有一些性別多元的元素在裡面,台灣流行歌曲有許多都是比較悲傷的,也影響了對愛情的觀感。

愛的腳本改寫:老師舉了三個例子,其中有一個鄭武松,因為和太太離婚但還是同居,發現離婚後的太太和工廠工作裡的領班有曖昧,於是憤怒與忌妒之下就殺了這兩人!後來他很後悔,在監獄裡面抄佛經。最近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這個死刑討論有點相似。還有另一個郵差與性工作者,因為接觸了彼此後來結婚,結婚後先生要太太承諾不可再做以前的工作,可惜的是因為經濟出現困難,所以太太重操舊業,先生不高興就以暴力傷害了太太,最後鬧上法庭。老師要學生們討論:如果你是導演,會怎麼改變這個腳本呢?大家討論後的結果是,伴侶溝通的承諾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如果是由太太可以在工作前,先和先生溝通想重回職場,先生可以建議太太從事不同的工作,也許就不會有溝通不良的情形發生。

最後老師以「溝通不是萬靈丹,但溝通是需要花時間需要長期的」作為今日的收尾。另外,外貌與愛情都不會變嗎?外貌不好的人就無法吸引人嗎?事實上外貌的外在吸引人是短暫的。當愛情來的時候,勇敢的接受它,而當愛情要走的時候,也勇敢地說再見。

社科院的性別與人權學程,不只是上課,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演講和推廣,可以幫助同學們認識性別與人權議題,而且這些了解,也都會有助於我們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