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GENERAL.
木師週記師生聯展 逾百件作品賀校慶
歡慶七十周年校慶,通識木藝課程、懷德居木師基地19日起聯合推出「木師週記-臺北大學70周年校慶X懷德居木藝師生聯展」,超過百件不同風格作品,帶領參觀者看見木頭的各種可能性,更體會木藝之美。
由懷德居基金會捐贈學校設立「木師基地」自今年6月29日揭幕啟用以來,除了作為通識木藝教室,也持續開辦各種木工課程,每週七天各有不同的學生穿梭其中,基金會解釋,此次為迎接校慶,各班師生都共襄盛舉,因而將展覽命名為「木師週記」。
步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大型的木製腳踏車,隨後看見各種木製家具、樂器、以及由通識課程學生製作的各式湯匙、叉子等食器,呈現木頭與人們生活緊密連結的關係,同時具體實踐生活藝術化。
親臨欣賞師生作品,校長李承嘉坦言,自己過去只把製作木器當成很粗淺的「木工」,但實際參觀之後才驚訝實在是一門特殊技藝,不但要有雙巧手,還要具備完整的構思能力和藝術眼光才能完成,「一般人做不來」。而看到通識課程學生學了一個學期就能親手製作出各式「吃飯的傢伙」,更覺得驚喜,「真正是能夠帶回家展示、有形的學習成果。」
看到同學們的成果,通識中心主任葉大綱也覺得羨慕,想起自己大學時期在陶藝社製作的許多作品。只是畢竟燒陶需要陶窯,相較之下,木藝作品只要一些簡單工具就能完成,預告後續將與懷德居基金會擴大合作,開設更多推廣課程,開放教職員工和社區民眾參與,同時許願自己行政工作壓力稍歇時,能一同加入學習木藝行列。
圖書館長張文俊透露,自己從小在豐原儲木場附近成長,生平第一個書架就是木匠父親親手製作的,對於木頭一直有很深的情感,看到展場中許多展品,勾起很多回憶。他邀請師生民眾把握機會進入到館參觀,不只看見作品的實用性,更看見其中的藝術性,盼望傳統木工產業再現風華。
懷德居基金會創辦人林東陽表示,自己和團隊長期低調耕耘,堅信擦亮自己就能讓別人看到你,欣慰多年努力已經帶出好幾代傳人,其中在臺北大學通識中心開課的吳宜紋老師就是第三代學生,透過課程,期待持續傳承木藝文化,也希望未來能與學校更緊密互動,創造木藝教育特色。
「木師週記」展覽即日起到10月17日在圖書館藝文展覽區展出,每週二、四上午十時到下午三時、以及每週六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開放參觀。
由懷德居基金會捐贈學校設立「木師基地」自今年6月29日揭幕啟用以來,除了作為通識木藝教室,也持續開辦各種木工課程,每週七天各有不同的學生穿梭其中,基金會解釋,此次為迎接校慶,各班師生都共襄盛舉,因而將展覽命名為「木師週記」。
步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大型的木製腳踏車,隨後看見各種木製家具、樂器、以及由通識課程學生製作的各式湯匙、叉子等食器,呈現木頭與人們生活緊密連結的關係,同時具體實踐生活藝術化。
親臨欣賞師生作品,校長李承嘉坦言,自己過去只把製作木器當成很粗淺的「木工」,但實際參觀之後才驚訝實在是一門特殊技藝,不但要有雙巧手,還要具備完整的構思能力和藝術眼光才能完成,「一般人做不來」。而看到通識課程學生學了一個學期就能親手製作出各式「吃飯的傢伙」,更覺得驚喜,「真正是能夠帶回家展示、有形的學習成果。」
看到同學們的成果,通識中心主任葉大綱也覺得羨慕,想起自己大學時期在陶藝社製作的許多作品。只是畢竟燒陶需要陶窯,相較之下,木藝作品只要一些簡單工具就能完成,預告後續將與懷德居基金會擴大合作,開設更多推廣課程,開放教職員工和社區民眾參與,同時許願自己行政工作壓力稍歇時,能一同加入學習木藝行列。
圖書館長張文俊透露,自己從小在豐原儲木場附近成長,生平第一個書架就是木匠父親親手製作的,對於木頭一直有很深的情感,看到展場中許多展品,勾起很多回憶。他邀請師生民眾把握機會進入到館參觀,不只看見作品的實用性,更看見其中的藝術性,盼望傳統木工產業再現風華。
懷德居基金會創辦人林東陽表示,自己和團隊長期低調耕耘,堅信擦亮自己就能讓別人看到你,欣慰多年努力已經帶出好幾代傳人,其中在臺北大學通識中心開課的吳宜紋老師就是第三代學生,透過課程,期待持續傳承木藝文化,也希望未來能與學校更緊密互動,創造木藝教育特色。
「木師週記」展覽即日起到10月17日在圖書館藝文展覽區展出,每週二、四上午十時到下午三時、以及每週六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開放參觀。
※點擊圖片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