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任林教育基金會,與耶魯心靈工作坊合作辦理的「耶魯電影讀書會」,在任林基金會梁美霞老師與財政系楊子菡教授共同主持下,邀請社區民眾透過看電影及討論分享,以社群共學方式豐富第三人生。114年9月25日在北大圖書館六樓,繼續舉辦第26場電影欣賞,約有40位長輩一起欣賞於2015年上映,由梅莉史翠普主演的「搖滾女王」(原名 Ricki and the Flash)。該片由Diablo Cody編劇,強納森·德米(Jonathan Demme)所導演;主要演員由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飾演女主角 Rick,凱文·克萊(Kevin Kline)飾演前夫皮特,Mamie Gummer(梅莉史翠普的真實女兒)則飾演她在片中的女兒茱莉。
劇情主要描述女主角Rick是一位搖滾歌手,年輕時為追夢拋夫棄子離開家庭,多年後,女兒經歷婚姻破裂精神受挫,Rick被前夫皮特邀請回去協助照顧。她重返故鄉之後,面對疏離的親子關係、與前夫及其新伴侶之間的錯綜情感、以及她自己內在的矛盾與渴望等,她重新試圖修補與兒女的關係、重新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搖擺。最終,她在兒子的婚禮上,以一場帶著搖滾色彩的演唱作為婚宴賀禮(她誠實陳述自己破產、無法當傳統的婆婆給予新人物質上的賀禮),也象徵她最終將音樂人的身份與家庭的角色連結起來。
觀影結束後,美霞老師帶領大家回顧反思,請大家從女主角的三個孩子、她的歌唱事業、身為母親、以及她所面臨的個人夢想與家庭的平衡等方面來賞析。劉淑理再拔得頭籌,第一位發言分享觀影感受,覺得看得很過癮,很佩服梅麗·史翠普的演技。她認為破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受害者是孩子。Rick在女兒離婚時回去,展現了母愛的關懷,她用快樂的方式(吃甜點、做快樂的事)幫助女兒好轉;另外前夫特別安排的家庭聚餐,這是非常震撼的一幕,餐敘中充滿恩怨情仇。到最後一幕,女主角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和軟弱,用一首歌帶動婚宴氣氛,是非常棒的結局,也充滿喜劇色彩。
陳惠珠則指出女主角為了追求搖滾明星夢付出了慘痛代價,錯失了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但接到前夫電話,了解女兒的困境後,也立刻飛回去,展現了母愛的力量與溫暖,陪伴女兒逛街美容美髮購物,用媽媽的愛去修復母女關係。她也從吉他手伴侶那裡得到啟發——「不要要求孩子愛你,我們就去愛孩子!」
陳百芳表示我們都習慣用言語溝通,但有時效果不彰,甚至越溝通距離越遠;透過這部影片,我發現了音樂的力量!電影最後用搖滾音樂來表達對兒媳的祝福,感覺更直接、正向,也勝過千言萬語。李苡禎則質疑「女人結了婚以後就不能有夢想嗎?」女性似乎要等到小孩長大才能追夢!片中女主角選擇追夢而離家,但母女的天性仍在,媽媽愛的行動也得到回應,更用音樂治療了她們的親情。美霞老師也回饋~現代社會給女性很多空間,大家不應妄自菲薄,因此鼓勵女性要愛自己,也可以透過看電影、學樂器來犒賞自己,讓生活更充實有趣。
于玲玲聚焦於女主角Rick自信心的轉變。她觀察到女主角因破產被老闆指責、對伴侶關係不確定、缺乏自信,並用誇張的妝容來肯定自己;回到前夫家,躺在床上聽不到留言,也意識到最想要的關係不是前夫那邊。後來接受了音樂伴侶格雷格(Greg)的告白後,心境改變,覺得自己有用,勇敢面對一切之後,妝容也變得清新了。
梁丕賢表示從全家聚餐的火爆場面,帶給他很大的震撼,代表女主角與家庭關係的崩潰。女主角因感受不到家人愛的回饋,失去了家庭、金錢,也陷入人生谷底。她的音樂伴侶格雷格的話鼓勵她:「不一定要得到(回報),這是你的責任。」(意指愛孩子是你的責任),最後在婚禮上用音樂創造高潮,讓她的人生起死回生。美霞老師也指出女主角的兩個世界:搖滾界(夜生活、直接、搖滾)與前夫世界(溫文儒雅、客氣、死氣沉沉);最終,是愛讓兩方流動、融合。這也啟發大家反思「女性真的只能這樣嗎?」該學習如何平衡家庭與理想。
賴素卿也分享,本片探討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性戀、憂鬱症、老人失智退化照顧、以及女性自我夢想追求與家庭責任的衝突等議題。從影片中女主角 Rick抱怨她的樂團老闆有四個老婆7個小孩,而她卻為了追夢犧牲了家庭又破產!從中可發現東西文化的家庭觀念、性別角色和人性,仍有相通之處。也佩服後母莫琳悉心照顧女主角的三個小孩,心胸如此寬闊!另外,前夫Peter也很有智慧,認為只有Rick能把有憂鬱症、自殺傾向的女兒帶出來;他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前妻,而Rick也用她的方式(帶女兒去美容、美髮、Spa、逛街購物)將女兒帶出困境,讓Peter發現孩子還是需要媽媽。Rick最後用音樂(帶著樂團)作為賀禮,體現了「不是一個傳統的婆婆」,但也贏得了全場的喜愛(兒子和媳婦率先跳舞)。總之,身為現代女性很幸福,可以追求自我成長和發展;女人非常偉大,我們要好好愛自己。
袁志緯則認為工作與生活需要取得平衡 ,而一切都源自選擇。如何在社會框架、工作興趣、家庭之間做出選擇,並有勇氣面對掙扎,他也給了三個建議——1、Understanding Heart:了解別人、周遭環境和相處的人的心;2、Listening Ear:傾聽,了解別人需要什麼;3、Helping Hand:主動付出,無私的幫助別人。
林芳梅表示她從影片中看到了「衝突」。一般人(尤其華人)很怕衝突,但衝突的價值就是彼此了解的開始,衝突增加了分享、交流,而彼此了解,帶來復合與轉化。女主角放下「忠誠」的迷思,追求新戀情,並在舞台上與音樂伴侶接吻,讓前夫的新任太太Morale完全放下敵意與戒心。在人生旅程中,我們應不怕衝突,只要帶著善意、智慧、衝突管理,以及最重要的愛,衝突就能成為彼此接納、了解、和喜悅的起點。
最後楊子菡教授也總結道:「如果在生命中的重要決定搞砸了,造成了無可彌補的痛苦,我還可以往前走嗎?」女主角的雙重身份:Linda(保守中西部)對照著Ricky(搖滾洛杉磯)。Rick說"I was born Rock",認為做搖滾明星是天命,不能否認,所以離開家庭,雖付出了重大代價。Rick的處境:駐唱、破產、在超市打工看人臉色、住在貧窮公寓,充滿罪惡感,不敢回去面對家人。直到前夫邀約,她回到Indiana豪宅,看見一個看似完美但有問題的世界(先生吸大麻、女兒情緒問題、兒子是憤怒的同性戀...),她開始面對自己造成的殘局。
她沒有說自己做錯決定,而是說”I was born for rock and roll star”,她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和接受傷害;雖然害怕,但她用搖滾的勇氣去面對一切。她承認自己不是稱職母親、她意識到先生和女兒雖然愛她,但回不去了,因為Morale填補了空缺。她向音樂伴侶格雷格坦承:「我又老又胖、不會做飯,還破產,憑什麼愛我?」Greg說:「我也搞砸了,我的孩子恨我,但我還是愛他們,我還有愛可以愛,為什麼不可以?」Rick也最終放下罪惡感,與Greg重新定位關係。她在婚宴上對兒女說:「我什麼都沒有了,我有的只有我的音樂,我的夢想是寶貴的,可以分享的。」因此,人生即使犯錯,只要承認、接受後果、謙虛彌補、心裡還有愛,生命就能改變,繼續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