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學老誌》獲邀全國終身教育會議報告

由教育部主辦的114年度全國終身教育行政會議,今年由南投縣教育處主辦,於82627日在溪頭米堤飯店舉行,共有來自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及全國各縣市終身教育主管人員六十餘人參加。在教育部終身教育司梁學政司長與南投縣教育處王淑玲處長共同主持下,以兩天的時間進行專題研習、經驗分享、業務座談、以及成果發表,進一步推展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終身教育業務的協力分工。

在本次全國終身教育行政會議上,也安排兩場專題演講,提供各縣市終身教育體系觀摩學習與資源連結,首先由高雄市樂齡學習示範中心吳雅茹主任,專題介紹「世代同行的校園力量:樂齡學習中心與學校的融合實踐」,以示範中心的運作成果作為樂齡學習中心的參考。而第二場的專題演講,則邀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曾敏傑教授報告「超高齡社會與終身學習:《學老誌》的創刊與推廣」,將創刊兩年的《學老誌》推薦給各縣市教育局,作為終身教育的資源工具,幫助各地樂齡學習中心的成員能夠認識老化、因應老化,並且發展出精彩的第三人生。

本身也是《學老誌》總編輯的曾教授,在90分鐘的演講中,共用了92頁的PPT簡報,介紹教育部於2017年起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USR)政策,如何讓大學開始走出校園、面對社區與社會的問題;也介紹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如何從種子型、萌芽型,一路走到深耕型的規模,更讓計畫的方向從弱勢服務、社區共融、到聚焦在超高齡化的回應。

其中尤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因執行教育部資科司「人社與科技前瞻」(UFO)計畫的緣故,開始思考超高齡化對於社會科學教學的影響,也連帶思考到大學應如何回應超高齡帶來的種種挑戰;並在執行計劃過程中看到美國高齡學會的主張,以及與國際間對於少子化、高齡化、世代協力、年齡友善大學、全齡大學的廣泛討論,同時也見證到國內與國際間的大學,如何在少子化與高齡化中陷入困境並尋找出路。

這些來自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的政策動力,催生出目前執行中的計畫--「前瞻超高齡的大學3E Plus行動計畫:EstablishmentEngagementand Empowerment」,其中共有學生、長者、據點、跨校、與社會五個面向,合計運用36個子計畫加以落實。而更因為其中一項任務,需要針對「社會面」運用「培力」的工作方法,來賦權中高齡者學習因應超高齡化,也因此在這個方向的成果中,催生出國內第一份、由大學所創辦的公益性與教育性高齡雜誌--《學老誌》。

《學老誌》自20239月創刊以來,按季出刊廣受好評,已正式出刊八期,並受到許多政府部門、企業與基金會的贊助加印,每期至少刊印四千本以上,並且上架全國圖書館,作為中高齡者自我學習的參考。《學老誌》在累計約100篇文章中,已有44篇次文章獲聯合報、天下文化、今週刊、ETtoday等主流媒體的轉載,LINE官方帳號好友也突破5,270人訂閱,官網文章瀏覽人次更是突破45,389人次,顯示《學老誌》是中高齡者終身學習與面對老化的重要工具,也是銀髮生活中的寶貴指南。從兩年前出版以來,每期約要寄送兩千處高齡聚集的機構與處所,包括教育部在全國各鄉鎮約370處的樂齡學習中心,作為學員參考使用。

 

為回應讀者需求,今年8月開始,《學老誌》首度推出有聲書服務,最大特色是「隨時可聽」,不論是在做家事、運動、通勤或休息片刻,都能用耳朵吸收知識。第一輯的主題為《學老之路:身心靈的優雅轉化》,特別從一百多篇中精選出十篇代表性的文章,涵蓋了身體健康、心理調適、文化觀點與生命故事,方便中高齡者透過聽取「學老」的內容,作為銀髮生活中的學習起點。

教育部終身教育體系由地方與中央分工合作,從各鄉鎮的樂齡學習中心、各縣市的長青學苑、各地區的社區大學、空中大學、而至大學中的樂齡大學,長期以來依賴地方與中央的緊密合作。今年教育部甫推出「第三人生大學」試辦方案,也使得終身教育與高等教育產生連結,和過去的「樂齡大學」不同,如今中高齡者已經可以透過專班就讀大學以取得學位,也讓終身教育和高等教育產生接軌,更讓大學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下,可以善盡新階段的教育與社會角色。

在超高齡化社會的浪潮之下,百歲人生已可期待,而終身學習更是第三人生的重要內涵,臺北大學配合教育部政策善盡社會責任,針對超高齡化社會的終身學習需求,所出版的《學老誌》季刊,也將持續陪伴中高齡長者透過自我學習,迎向活躍老化的第三人生。

 

📣 歡迎追蹤《學老誌》社群平台:

學老誌官網|https://www.learningandaging.com/

LINE https://lin.ee/DvIX9mL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LearningandAging/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R-qb6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