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楊秉煌談「觀光:觀者與被觀者之間」

觀光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發展的產業之一,2024年全球觀光產業對全球的GDP貢獻為11.1兆美元,佔全球GDP的10%,因此,觀光產業造就非常多的商業機會,也帶來地方與世界各地眾多的就業機會與經濟發展。三月二十八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通識教育中心蔡怡玟老師與社科院USR合作,邀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楊秉煌老師,帶領修課「文化、觀光與地理」的同學以及社區民眾,以觀光客凝視(gaze)之視角,一同探究現今觀光產業發展的多種面向,並反思地方生活原貌與觀光展演間之互斥與共生的一面。

楊秉煌老師一開始即談及,觀光之「觀」字,可指以觀光客之身份作觀察之觀者。從生理心理之視角而言,我們每個人之所以看待事物會有所不同,實皆是因為當我們的眼睛在接受到訊息之後,即會立即與自身之後設認知產生連結,進而有著感官識覺(sense perception)不同的差異,也可以說是為觀光凝視的開始與初端。

接著,楊老師以家喻戶曉的世界知名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為例說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時空背景的轉換,萬里長城早已不再具有過去歷朝歷代的軍事防禦功能,反而轉而成為現今具世界級的文化觀光代表景點之一。然而,每位來到萬里長城的觀光客,總會對萬里長城有著不同的觀點、想像與凝視。有些觀光客會對於萬里長城過去的歷史懷抱著凝視與關注,有些觀光客則是著重在現實生活中長城的地景凝視,也有些觀光客則是對於長城的過去抱以封建主義的象徵思考,更有些觀光客對長城有著浪漫的凝視與想像,認為萬里長城就是孟姜女哭倒的那一座牆與歷史。此外,還有些觀光客更是以較嚴肅批判的資本主義視角,認為萬里長城當今是否只存在在販賣文化、觀光與歷史的文化財。於是,每個人對於萬里長城的觀點與凝視,取決於觀者其心中的內在經驗與後設認知的交融與關注。而這些觀點的凝視,正是對於一個地方,乃至一個文化或一個族群的(第一)印象,實影響深遠。

此外,楊老師也談及,觀光之「光」字,亦可指被觀者之人、事與景物等。根據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1959)所提之劇場理論(Dramaturgy),人們在日常生活接待外人時,會表現出整齊、合乎禮儀身分、他人所期待的一面,Goffman稱此為「前台」的表現;相對情境下,真實自我與私密領域,不被外人打擾的生活空間,即是「後台」。在現實生活世界中,前台與後台通常是身份的交織與社會網絡的開始。而觀光產業中所呈現的「舞台」,究竟是以「前台」為主?或是「後台」也相對重要?若說觀光的前台是被建構而成,那麼下了台後的後台真實世界,是否更為大家或觀光客所想要瞭解?接著,楊老師也說道,若說觀光前台是被建構而成,那麼這個舞台有可能會被精心打造,如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主題樂園,觀光客會因這些充滿童趣、歡樂,且又夾雜著浪漫、想像,引起眾人做白日夢且又歡樂的凝視,來此朝聖。於是,楊老師認為,在觀光產業裡,如何打造出一段引人注目的故事(觀光敍事),正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最重要的連結。

而在後現代的觀光裡,楊老師也說道,我們面對的是愈來愈多的內爆(implosion)與外爆(explosion)、併置(juxtapopsition)與擬仿(parody and pastiche)、拼貼(collage)、毀壞與創新等的觀光場域與過程。也因此,在後觀光的探究裡,觀光事件的真實(authenticity)與否不再是觀光客所在現場追求的唯一,取而代之的是觀光客親臨現場且具獨一無二的真實體驗(real experience)。在後現代的世界裡,這些親臨此在的感官體驗,對於觀光客而言,似乎遠比探清觀光事件發生的真與假、或是爭論到底觀光舞台之前台或後台孰輕孰重,來得重要許多。

於是,楊老師說,以後觀光的視角,「觀光是觀者與被觀者間之對話,以及在各種論述與故事穿梭間之豐富世界」。也因此,觀光產業發展的背後,實存在更多關乎人、地方與文化間之真實互動、共生或是互斥,以及擬仿、毀壞與創新等發展面向的關注。同時,在後觀光的場域裡,超真實(hyper-reality)的文本,通常也引領著我們穿越過去、想像未來,或是在虛構的文本當中,構築我們的未知與想像世界。而在此,觀者與被觀者間實是不斷在看(see)與被看(to be seen)間的互動過程中生成,並也一同構築觀光世界的舞台。

最後,楊老師也提醒我們,現今的我們,不論是在觀光的現場,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去論及觀光,事實上的我們,也都是在一他者的想像與想像之他者之中介迷離中一起去經歷、共感,且沉浸在那可能的真與實的觀光舞台中。講座接近尾聲之際,蔡怡玟老師也帶領大家一同謝謝楊老師今天的分享,同時也期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進一步延伸觀察與思考--觀光產業運行背後所帶來的種種社會課題;最後,就在大家都還沉浸在“關於觀光”的種種思考與反芻過程中,畫下完美且充實的講座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