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學老誌」辦理銀髮讀者座談會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如何讓銀髮族持續學習、參與社會,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中心及社科院USR計畫所創刊的《學老誌》,於1129月創刊後,首次於114167日舉辦了兩場的讀者座談會,邀請熱衷學習的長者、專家學者與編輯群交流,共同探討雜誌未來的改進方向及結合銀髮學習的未來趨勢。這份由國立臺北大學推動創刊的《學老誌》,是國內首份由大學專為中高齡者創辦的雜誌,希望在超高齡化社會下,幫助中高齡者透過「學老」,達到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之目標。

講師邀請:前汽車情報雜誌總編輯 黃延鐘老師

座談會主持人黃延鐘老師,曾任汽車情報雜誌總編輯、裕隆企劃資深經理及鴻海技術顧問,退休後投入教學,現為教育部苗圃計劃設計思考教練,專注於創新思維與設計人生教學;黃老師也對於市場研究、戰略規劃、商品企劃等方面有諸多經驗。在本次座談會中,他運用設計思考的對話與共創方式,深入挖掘讀者需求,引導《學老誌》朝向更貼近讀者期待的方向發展。期待透過深度交流,不僅讓讀者的聲音被聽見,更凝聚集體智慧,共同塑造《學老誌》的未來,讓後半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讀者分享:學習與社交並重

活動過程氣氛熱烈,來自各地的讀者們也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歷程及對《學老誌》的看法。67歲的陳先生提到,自己退休後熱愛閱讀與唱歌,希望透過雜誌獲取新知、提升寫作能力;50歲的林大姐則熱衷音樂與閱讀,並期待雜誌能夠提供更多社區活動資訊,讓讀者有機會交流與互動。在資訊獲取上,多數與會者表示,除了閱讀實體書籍與雜誌,社群媒體(如YouTubeFacebook)也是重要的學習管道;而部分長者也習慣參加線上課程,例如健康管理、理財教育與生活技能等主題。

內容建議:從精英到普羅,讓雜誌更貼近讀者

與會者普遍認為,《學老誌》的內容豐富且印刷精美,但部分文章較偏向「精英化」,可以涵蓋更多一般民眾的生活故事。「雜誌報導的成功人士固然有參考價值,但如果能增加更多貼近普通讀者的故事,例如長者如何規劃退休生活、面對健康挑戰等,會讓人更有共鳴。」一名讀者建議。此外,也有讀者希望雜誌能與社區活動結合,例如讀書會、講座、健康運動等,讓知識不只是閱讀,而能轉化為行動。

專家觀點:建立學習平臺,串聯線上線下

另外在座談會上,黃延鐘老師也提出對《學老誌》的發展建議。他指出,天下遠見50 Plus等媒體已成功將紙本、線上課程、影音內容整合,打造完整的學習生態系,這或許也是《學老誌》可借鑒的方向。「學老誌應思考,是否僅作為知識傳遞者,還是應該成為行動者,推動學習與實踐的結合?」甚至未來也可以探索更具系統性的課程規劃,例如飲食文化、心理健康、運動習慣等主題,並與社區和學校合作,提供更深度的學習體驗。

發展特色:開發銀髮志工,推動學老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與會者也談到志工角色的重要性。許多退休人士願意參與社會服務,若能建立「高齡志工」制度,讓擁有專業知識與經驗的長者協助內容撰寫、課程規劃,將有助於提升《學老誌》的內容品質與影響力。「北大社區可以作為示範點,若能成功打造學老平臺,不僅能吸引更多讀者參與,也可能成為全國高齡教育的參考範本。」黃老師也期待,透過品牌建立與社群經營,讓《學老誌》不只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能夠影響更多人的學習運動。

座談意義:《學老誌》與讀者一起成長

「學老,不只是變老。」這是許多《學老誌》讀者在座談會中最深的體悟。學老誌不只是一本雜誌,而是一個學老行動平台,它不只是傳遞資訊,而是讓讀者參與、實踐,真正落實學老精神。為了讓內容更加符合讀者需求,這次臺北大學USR團隊舉辦的兩場讀者座談會,與過去收集到五百多份青銀世代的質性閱讀心得有所不同,邀請實際參與學老的讀者們面對面交流,也讓計畫人員聆聽他們的聲音。因此這場座談會不只是收集意見,而是一場「共創」的過程;我們希望讓《學老誌》成為讀者真正需要的學習平台,讓「學老」成為行動,而不是單純的概念。

 未來展望:讓學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綜合讀者在這兩場座談會中的反映顯示,學習對於銀髮族而言,已不僅是獲取知識,而是期待充實生活與維持社交。《學老誌》本只是臺北大學USR計畫的項目之一,著重在大學對於社會面的倡議、培力、與教育,其他面向尚包括有學生面、據點面、跨校面等;因此以一個大學的USR計畫,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尚能兼顧社會面的需求而出版雜誌,曾讓教育部審查委員感到意外和肯定。透過這兩場的讀者回饋,我們感受到讀者的熱情期待,尤其借鏡國內成熟媒體的運作模式,更可以提供《學老誌》未來發展參考。例如強化內容的親民性、串聯線上與線下活動,發展志工體系等,將有機會在銀髮學習領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讓讓學習不受年齡限制,讓知識和生活結合,更讓「學老」成為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