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食老三曲》與溪東長者共鳴

社科院USR計畫與通識中心林子晴副教授合作,於「西方音樂的軌跡」課程中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女高音鄭琪樺副教授、鋼琴家蔡巧儀與臺灣藝術大學洪雅惠講師,在1126日舉辦第44場校園友善接待,迎接三峽溪東社區發展協會的40位長輩及修課的70位學生,共同聆賞「ABC VS白鷺鷥-現代人安怎唱Do Re Mi」,帶來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世代共鳴的音樂之旅,透過核心曲目《食老三曲》,喚起對老化的深層思考與情感共鳴。

活動一開始,由洪雅惠老師先介紹現代音樂的特性,並以伯恩斯坦的《I Hate Music》揭開序幕。鄭琪樺老師以女高音的音色,詮釋10歲女孩芭芭拉的視角,透過詼諧的音樂風格探討人與音樂的微妙關係,展現現代音樂的多元與創新,重新審視音樂與個人的連結。接著,海吉的《自然選汰與人類意志》則從少女視角出發,帶領聽眾探索生命的美好,也反思人與自然的互動。

臺灣本地創作者盧盈豪的《童玩狂想曲》,以現代音樂重新詮釋臺語《白鷺鷥》與《西北雨》童謠。鄭琪樺老師的演唱不僅讓長者重溫童年的旋律,也讓年輕世代感受到傳統歌謠的童趣。歌曲在高亢旋律中,不但展現出跨世代的情感連結與文化融合,也喚起觀眾對童年時光的懷念。

壓軸曲目《食老三曲》由洪雅惠講師創作,包括《阿嬤穿針線》、《食老》及《無頭神》。這些作品以幽默與詩意展現老化生活的韌性與智慧。《阿嬤穿針線》透過阿嬤與孫子穿針的畫面,傳遞代際間的情感連結;《食老》描寫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趣味,展現對生命的執著與熱愛;《無頭神》則探討老年失智,象徵人生缺憾中仍蘊藏的希望與堅韌。

活動中特別安排臺語解說,幫助長者理解音樂背景,學生們也深受啟發。女高音的演唱,為熟悉的童謠歌詞與舞曲節奏注入新的生命,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使學生感受到臺語歌謠不僅是音樂,更承載許多傳統的回憶與情感。同時,當代音樂的創新詮釋也展示了傳統音樂發展的可能性,使音樂成為跨越世代的橋樑,體現文化傳承與人文關懷的價值。洪雅惠特意引用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鋼琴片段,藉以描繪自己因老花眼症狀仍執意彈鋼琴造成旋律錯置卻硬牽扯成是模糊調性,並將此現象融入作品以作為對老化的適應與自嘲。

社科院USR計畫、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臺灣鳶山社會實踐協會共同辦理本場友善接待活動,邀請三峽在地偏鄉據點長輩,可以來到大學課堂上,與年輕學子在音樂中共融學習。溪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陳玉卿指出,偏鄉長者鮮少接觸此類文化活動,這次活動讓長輩們大開眼界。學生也藉此共情接納老化,理解高齡者的世界。洪雅惠講師表示,人生要不斷地活到老學到老:「老人要跟孫子學,孫子也要跟老人學」。透過代際互動,音樂不但能讓家庭情感更加緊密,也能為社會注入更多溫暖與理解。本次活動透過友善接待和藝術共融,讓大學資源公共化,也讓在地學子有機會與高齡者接觸,從理解進而營造高齡友善的臺北大學城。

《食老三曲》原文
阿嬤穿針線 (劉志祥創作)

阿嬤攑針線/穿誠久穿袂過線/ 佇線頭揾嘴瀾/ 搓予尖尖/ 才緩緩穿線/阿嬤攑針線/叫阿孫幫忙穿線/阿孫目珠對針孔斟酌看/穿過針線攑予阿嬤/阿嬤歡喜袂煞

 食老

待列無元氣/ 坐咧就哈唏/ 倒咧胭袂去/ 若孩子脾氣/ 無食會生氣/ 食夠勢放屁/ 愛看歌仔戲/ 愛唱思相枝/ 愛食古早味/ 愛穿伊甲意/ 愛踹無樓梯/ 見講講過去/ 隨溝隨袂記/ 滿面全烏痣/ 相罵無嘴齒/ 出門無塊去/ 生命誠值錢/ 繼續活落去

 無頭神

攏是電話掛斷 / 才想起有話猶未問/ 攏是洗完嘴漱口/ 才忽然想欲食麻緒/ 攏是先講失禮/ 才發覺應該是伊無禮 / 攏是想著啥物 / 才袂記正前想著的是啥物/ 一直等到雨煞/ 伸手去收傘/ 才發覺根本袂記帶閣甲嚴肅的毋是小可 /好天了日頭大 /閣四界咧揣/ 彼个佇雨中迷路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