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社科院USR計畫結合通識中心蔡怡玟老師的「環境、地理與心理」課程,於10月18日上午十時至十二時,邀請社區民眾與同學們一起青銀共學。由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所長、也是中華休閒教育與康復學會會長的林儷蓉教授,來分享其在休閒遊憩、園藝治療與高齡照顧等領域的經驗,共同思考多數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我們,是否在精神或心理層面上,容易有身心疾病的堆疊。本講座藉由「綠色照顧」(green care)概念的介紹,希望不僅能帶給修課學生思考環境與心理議題,也推廣社區長者認識「綠色照顧」的概念,未來並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林老師認為,現代人時常處於高強度的壓力與注意力當中,因此人的精神容易消磨且產生疲勞。日常生活中,若是我們能接觸自然或與自然元素常伴或相隨,對於我們的身心都會有助益。具體來說,綠色照顧強調人們在接觸自然之時,其生理、心理及精神上,都能獲得自然的正面效益。而自然有其特性,一是延展性,身處在自然之中,人們可以感受到自然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無限延伸;二則是逃離性,自然會使人產生逃離的感受,暫時遠離繁忙的生活;最後,自然也有豐富的魅力性與相容性,當人們被自然所吸引之時,自然也會無條件包容人們的全部情緒。也因此,當人們身處於自然之時,透過與自然的互動,無論是被動沉浸,或是主動接觸,皆可讓人們獲得長久以來被遺忘的感受,甚而也彌補了我們因身處在都會區中,所較缺乏“自然”環境的相關刺激。
再者,綠色照顧往往被運用在健康照顧、社會復健、教育與就業等四種面向上。近年來,公家職訓中心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社福機構等,皆陸續規劃「照護農場」,全面性思考照護產業、機構與商業、社會進一步結合,將「綠色照顧」的理念運用在實務上;尤其林老師特別指出,「綠色照顧」同樣也能運用在失智預防上。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台灣的失智人口不僅逐年攀升,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罹患失智症的患者在認知功能上存在障礙,容易喪失短期記憶、語言能力、判斷力與專注力等,心理情緒上的波動頻繁,經常表現出憂鬱、妄想與人際社交退縮,最終導致日常生活功能逐漸退化,產生迷路、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之情況。嚴重的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皆不可逆。然而,若是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嘗試將「綠色」概念融入自身環境進行調整,不僅可以用非藥物方式改善身心狀態,也是一種以非藥物方式治療或降低、減緩失智風險的方式。
林老師亦提及日常生活中的我們,還可以透過綠色運動(green exercise),即在一定綠色比例的自然環境或綠地空間進行身體活動,其不僅能夠強化身體、促進心理健康,進一步也是讓我們自然而然與自然接觸,甚至在自然中順應與接受挑戰,而促進身心狀態。林老師也向大家介紹日常生活中,兩種可以結合綠色照顧、同時又可以預防或減緩失智之方式。一是每周至少進行一次近90分鐘的「綠色健走」,場地則可選擇在充滿綠色植物的公園,並以正確、放鬆的健走姿勢持續繞行公園,活動中並輔以運動軟體自我監測運動強度、心率與步數,藉此達到自我覺察與進步;再來則是「居家園藝」,無論是否有相關經驗,只要具備園藝基本知識與技術,如播種、扦插、分株移植、澆水控制、介質調配與肥料管理等,就能在家輕鬆上手。
林老師說,以綠色健走而言,其不僅可以強化身體機能、改善姿勢,也可帶來更正向的情緒與生活態度,面對生活處事也會更加積極;「居家園藝」,則是可以讓大家在充實相關園藝知識與技藝中,找到心靈寄託與自信的成就感,並可和親朋好友分享來增進社交互動。
最後,林老師提及當我們以綠色或自然為基礎來實踐或落實社會照顧時,同一時間,也會直接或間接擴及至治療性園藝、園藝治療、生態療法與動物輔助治療等方式。也因此,廣義而言,「綠色照顧」實際上在某一程度上,也促使我們思考我們與環境、動植物間之共生、共利與共盈之夥伴關係。於是,綠色照顧的實踐與運行,也是一種人地關係互為滋養的永續、且友善的人地循環。就在林老師談及人與環境共生之間,結束了一場關於綠色與環境、以及生命共感的知性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