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電影學老討論「美味情書」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自2023年起,更加聚焦高齡議題,不僅在線上創刊《學老誌》,分享學習老化的相關資源,線下也積極推動「學老社群」,鼓勵高齡者多元參與,透過串聯有共同興趣的學伴,建立起穩定的學習支持性網絡。目前已創立和在地聯結的學老社群,即包括有「文史學老社群」、「閱讀健康書庫」、「食物森林」和「耶魯電影讀書會」等,其中耶魯電影讀書會今年的第一場活動,也在125日於北大圖書館六樓舉辦,共有社區18位長輩參加。

這次讀書會欣賞的電影是「美味情書」,開場描述少婦伊拉為丈夫精心製作的便當,卻陰錯陽差誤送到將退休的公務員薩揚桌上;在伊拉發現飯盒被別人吃光後,開始透過紙條交換和薩揚對話,期間也分享自己生活的困境。整部電影透過角色間的關係,探討家庭關係及個人的追求。

電影結束後,梁美霞老師先引導大家從線索回顧內容。例如從男主角的工作特質可以知道他是嚴謹的人;而從女主角對廚藝的用心,也可知道她擅長烹調。另外看到主角身邊的人,可看到男主角對待同事冷漠,因為伴侶早逝,35年來都沒有談心的對象;而身為全職主婦的女主角,平常聊心的對象,也只是閣樓的鄰居阿姨。透過這些輕鬆的角度切入,就可以挖掘到許多電影的巧思,接下來,老師也邀請大家各自分享最有印象的段落。

首先施大哥分享,電影以「便當」講述感情的遞送,讓他憶起自己國小時候在中壢讀書的光景,那時剛光復不久,「便當」反映著當時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人們不願意讓人看到自己生活窘迫的一面,會將菜色用白飯蓋住,放在鐵飯盒的最底層;就算當天菜色較好(拜拜才有雞腿吃),也會刻意不讓人看到,避免別人吃味。隨著經濟的進步,後來便當也都改買現成的,因此這部電影透過「便當」和美食,來傳遞感情的方式非常有意思。施大哥也補充,火車便當是臺灣人共同的回憶,早期車窗是向上推的,攤販會提著便當在火車靠近月台時叫賣「扁東喔」,來不及找零時,還會追著火車跑起來呢。這些分享,也勾起了現場長輩們的暖心回憶。

周大哥則分享,看完這部電影後覺得心情略為沉重,每個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活在自己的世界要獨善其身,活在別人的世界則要順其自然,不要去管人家的事。他分享自己透過觀看電影,建立起五種體悟,第一、看電影使自己活得更顯年輕;第二、看電影讓自己變得更加有精神;第三、培養電影嗜好讓生活變得更有品味;第四、分享電影收穫讓他的思想也變得更深刻;第五、看電影認識的朋友讓他感到生活更純粹,大家志趣相同才能達到心神契合。聽到這裡,梁美霞老師也回應,這部電影探討的主題雖有別於去年看的兩部電影、較為沉重,但裡面的詞句對話都很優美,也值得省思。今年上半年規劃欣賞的電影已經公布,希望用不同風格的主題,來滋養大家生活的體驗。例如這部電影裡提到密友,能讓大家在電影裡學到自己心情不好時、要如何跳脫出情緒低落的狀態。

賴大姊認為這部影片非常值得探討,也分享自己觀察到的面向:其一、從戀愛走入生活,職業婦女很辛苦,因此感情需要主動地去經營;其二、印度送便當的文化很特別,讓她回想起國中時候,家人也會替自己送熱騰騰的便當到校,吃到家人手作便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其三、電影裡,送便當的人為何一直堅持說自己的系統不會錯?而女主角的弟弟因為升學壓力自殺,電影巧妙安排這一幕的原因為何?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省思。最後賴大姊也向在座的大家表達感謝,認為能夠在這邊一起看電影很幸福,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繼續學習。

梁美霞老師也分享道,每個人觀看電影的角度不同,這其實也反映出觀影者的狀態,因此老師也提供三個透過電影自我覺察的方式:第一,若在電影看見婚姻的不順,對映自己的幸福後就更知道要保持珍惜;第二、若是發現自己看完感到哀傷,那就可以去思考,我哀傷的是什麼?我可以如何彌補、調整或維持現狀?;第三、電影中提及的三個女人,先生都因為不同原因而無法將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例如她的母親原無法想像先生肺病走後,自己要如何度日,但直到先生走後,才發現自己竟只感到"餓",其中有許多無奈跟忍耐,讓母親把自己的心放在最後的順位。

李大姊認為,就算夫妻感情很好,但通常進入到長照後,再深厚的感情都會磨耗;因此要懂得安排自己年老後的生活,因為總有一個人會先離開。她分享,要學著找到生活以外的樂趣,例如看電影、上讀書會,都能增強自己獨處的能力。

劉大姊則分享,自己就是一天煮三餐的太太,她提到自己幾乎每天沒有缺席,每天都把便當用的很豐盛。看完電影後,她決定也要在先生的便當裡放個紙條,寫下辛苦,讓吃便當的人知道太太的付出,這樣對方才不會習以為常。另外她也感覺男、女主角的內心都很需要被愛,認同最後的結局,找到知己很重要。

林大姊最觸動的則是看到男主角從一開始冷淡、對同事不理睬,到後來扛下同事錯誤,可看出是很有愛心的人。男主角最後選擇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而女主角也不介意他年紀大,顯然心靈的悸動超越年齡,可看出她對原本的婚姻非常絕望。整部電影導演用了緩慢、平鋪直敘的方式,演出厚實情感的交流,真的很神奇。最後電影也提出一個問題,再好的愛情也需要面對實際的問題。

最後,梁美霞老師指出看電影能增進與家人交流,例如現在就可以問年輕人都吃什麼樣的便當呢?如此家裡就多了一個話題。而自己在電影讀書會結束後,先生也都會問今天看了什麼電影?這樣聊聊也就在生活中增加很多話題。

楊子菡老師也總結分享,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伊拉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那個膽小傳統、害怕風險的家庭主婦,到後來轉變成願意踏出改變的契機,其中原因也包含伊拉看到母親多年來伺候丈夫過世後、才看見自己的需要,內心產生的轉變。

「看見他們的生命是這樣過來的,我不要等那麼久才看見自己的需求。」

這部電影點出,當我們的生命遇見不同的人,都是給我們刺激和提醒。而我們有沒有勇氣看見可能的機會、有沒有勇氣抓住機會嘗試看看?電影的最後都留下許多有趣的想像,讓在場的長輩們收穫滿載。今年社科院USR將與「耶魯電影讀書會」辦理十二場的主題電影,頻率為每月一場,歡迎有興趣的長輩報名參加(https://forms.gle/9D2hN8erSGdiHVQ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