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偕鳶山協會以「共生社區」培力老人據點

社科院USR計畫與台灣鳶山社會實踐協會持續合作,今年又加入甫成立的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繼續扮演新北市社會局與在地老人據點的窗口,針對三峽、鶯歌、土城、及樹林四區約50個在地老人據點為對象,同時廣邀新北市他區據點夥伴,一同透過培力活動來壯大據點組織。11266日下午25點於土城區公所七樓大禮堂,辦理了「共生社區工作坊」,邀請新北市社區培力育成中心的黃珮玲主任,以及永和區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的邱秀蘭理事長,分別以共生社區概念與經驗分享,作為主題來培力老人據點。本次課程也吸引近50位在地據點夥伴熱情參與,期待藉由課程激發據點未來創新服務的能力。

 

上半場中,黃珮玲主任先以衛福部所提出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112-115)中,先介紹營造共生社區的指標及目的,包含建立高齡者在社區中的平等互惠關係、社區或社會責任的倡議與提升、營造高齡者自主自立生活的社區環境、提升高齡者的家庭與社區連結、鼓勵高齡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而日本佛子園理事長雄谷良成認為共生社區,可定義為「不同群體的人,無論殘疾和年齡大小,都以混雜的方式進行互動,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作用、充滿活力,社區也充滿活力。這是一個共生的社區。」

 

黃主任提到共生社區的概念可以分為兩層次,分別為個人層次與組織層次,在個人層次方面應秉持著社區中沒有哪一個人永遠是受助者,其有時是助人者,滿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安心的接受照顧,讓需要被滿足的概念。接著,黃主任便以石頭湯的故事舉例說明,旅人為社區中的組織,村民即為社區的居民,而食材則代表著社區的特色以及居民的優勢能力,透過共同工作的成果、滋養村民的養分,以及建立信任關係的平台,彼此串連後就宛如一鍋石頭湯。在組織層面而言,若是使用共生社區概念作為照顧的模式,則需要透過在地組織連結在地資源,發展在地服務來解決在地民眾的需求。

 

下半場則邀請到永和民權社區發展協會邱秀蘭理事長,來分享如何在社區中實踐共生社區的概念。邱理事長分享到民權社區是透過力行「多世代、多機能、互助網絡」滾動式福利化的服務方法,從0歲到100歲都會是社區的服務對象。接著並以實際案例分享組織內部所進行的各項方案,包括定期的志工會議與培訓、嬰幼兒喘息服務、身心據點小站、長者靈性照顧等。除此之外,社區也積極建立各項資源間的網絡,如同共生社區中的概念所提及「不同群體的人,都可以發揮作用、充滿活力」。因為看見社區的需求,所以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突破困難,這正是邱理事長所要傳達給夥伴們的信念。

 

最後,在黃主任的帶領下,讓各組進行對話與討論,據點中有什麼資源是可以共享的,並從空間、設備、服務、志工才能、長者與居民的才能與社區資源等各面向去發想;同時也可以思考這些資源可以共享給誰、以及如何共享,而這些討論也都可以做為日後據點實踐的目標與方向。

 

透過課後問卷,我們也了解參與者對於此次課程的感受與收穫。學員的回饋包括有「學習社區與長者相互共生連結,長者也可利用他們以前的長處,加以運用讓長者覺得自己是還有有用的人,爾後應改變方向,讓長者善加用他們長處」、「因應未來的中老年社會,未雨綢繆,開始學習,打好基礎,造福自己和社區伙伴,真的幸福!」、「老師的舉例很實用,感受很深刻,理事長的分享很受用且感人。」、「深刻感受共生的重要與共生的必要性」、「資源共享,讓長者發揮所長」。

 

針對在地老人據點發展的培力,今年度將持續透過以創新概念作為課程主軸,增進據點第一線人員知能,同時促進在地據點開創未來服務的多元性。今年起在臺北大學已經串連起USR計畫、高齡與社區中心,加上鳶山協會,將促使大學、NPO、政府與據點,可以更加協力合作,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