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SR】六校USR成果座談及專刊發表

因應超高齡社會將於2025年到來,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自去年來,即聚焦在高齡議題,同時為推動跨校USR計畫彼此共學、相互學習,也在臺北大學的邀集下創立跨校共學群組,包括有中正大學、東吳大學、台北醫大、中山醫大、致理科大、宏國德霖科大、樹德科大、康寧大學、長庚大學、馬偕醫學院等,共11校團隊在群組中分享交流。為分享一年來的計畫成果,特別於113年1月12日上午,於臺北大學三峽校區舉辦六校USR成果座談,同時也利用「樂齡社區報」第12期,發行「高齡USR跨校交流專刊」,展現各校高齡USR的年度成果,期透過彼此的對話與分享,相互學習高齡服務的實踐經驗與成果。

臺北大學發行「高齡USR跨校交流專刊」 康寧、長庚、北醫、致理、宏國德霖與會

本次六校USR跨校座談由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主辦,社工系曾敏傑、林昭吟、劉素芬老師皆親自出席,並邀請康寧大學長期照顧學系劉德誠、臺北醫學大學高齡健康暨長期照顧系邱惠鈴、致理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部陳盈瑞、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吳菁宜,以及宏國徳霖科大創意產品設計系簡秋薇等老師,一起共襄盛舉,現場交流互動熱絡。

座談會開始,曾敏傑先致贈「高齡USR跨校交流專刊」予在場嘉賓,並介紹該期的豐富內容,包括有中正大學法律系施慧玲老師推動「長者人權協會」的緣由;馬偕醫學院長照所林桑伊老師介紹三芝的社區資源,及學校提供銀髮族的全方位健康服務;東吳社工系張雄盛老師也以〈士林福華社區的實踐軌跡〉為題,分享多年來如何連結歷史系,一起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樹德科大徐國慶老師則是書寫在社區資源較不豐碩的燕巢區,如何推動人才培育與實作的歷程;以及曾敏傑老師簡介臺北大學深耕三鶯高齡與社區的多項方案。全刊共計有11篇專文報導,並將教育部推動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中,與高齡相關之大專院校製表羅列,便於未來跨校合作。

宏國徳霖科大從種子到萌芽 規劃在地大頂埔夢想咖啡屋

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宏國徳霖科大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急速變遷,以在地需求探索為起點,攜手土城區頂新里與頂欣社區發展協會等關懷據點,執行「青銀創生暨培力養成計畫——社創大頂埔:從零開始的夢想」(萌芽型),除了延續2020〜2022年USR-HUB種子計畫,更規劃大頂埔鄰里夢想咖啡屋為目標,複製過往在銀髮共餐設計、餐飲廚藝技能、長者休閒療癒的成功模式,持續整合大頂埔地區的文史資源、文創活力。像是去年10月底,簡秋薇老師就運用自身文創專長,帶領頂欣社區發展協會的長輩嘗試創意設計,使用3D列印製作臺灣特有種紫嘯鶇、陶瓷手拉胚,以及手工打造鑰匙圈,達成在地關懷、社區營造與創生的多元目標。

致理科大建立產學合作典範 建構銀髮就醫陪伴媒合機制

致理科大陳盈瑞老師則分享執行「青銀微社群就醫陪伴社區共好計畫」(萌芽型)的成果,以新北市為例,老年人口數居全國之冠,老年人口比例也是六都最高,為因應此現狀,致理科大積極開創青銀世代的關懷服務、友善互動,並於2020年起,推動「全通路在地關懷銀髮就醫陪伴媒合服務心價值推動計畫」,建構銀髮就醫陪伴的服務媒合機制,並成立「致理iCare銀保母」志工團,來陪伴銀髮長者就醫看診。

為提供完善的服務品質,須連結醫、病兩端資源,所以尋求與醫療端——亞東醫院的合作,並結合科技運用、共享經濟的概念,從就醫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兩面向推動,不僅招募並培育就醫陪伴服務員,亦多元宣導、建置完善的媒合服務平台,推動志工與在地互動,並進一步擬定在地化標準流程;同時,亦結合大都會車隊實踐CSR,提供就醫接送的優惠服務,建立產學合作的優良典範。

長庚大學以精準健康管理為目標 結合篩檢、健康介入、智慧科技

隨著大學社會責任逐步成為顯學,秉持醫療人文優勢,長庚大學持續推動各項社會與產業議題,吳菁宜老師所帶領的「人口老化社區健康照護體系建構——在地與偏鄉」計畫,即是聚焦社區健康樂活、疾病篩檢預防、居家環境檢測與防跌,以及健康資訊平台優化等四個面向。除了擴大全校師生參與社會實踐,更要推動成為常態性活動,2024年更以精準健康管理為目標,落實建置社區居民(桃園龜山、復興及新北林口)健康照護體系,並將篩檢與健康介入活動連結智慧科技,如建立原鄉智慧醫療診所、個人化精準健康促進方案等。

難能可貴的是,在吳菁宜老師帶領下,計畫共同主持人崔博翔的「行動式超音波篩檢技術」,以及林燕慧的「客製化鞋墊測量與製作技術」,該兩項專業都深入桃園市復興區服務,兌現健康平等的願景,也獲得「2023 TSAA永續行動獎:SDG3健康與福祉」項目兩面銅獎的肯定。

臺北醫大推動問題解決 運用量化資料客觀評估

臺北醫學大學以促進高齡者身心靈健康為核心,建構生活賦能評估、體感互動裝置步態訓練,以及慈悲關懷桌遊等模組方案,培育學生導入社區,形成良好的永續互助循環。邱惠鈴老師提及,透過「都會長照青銀創生永續:建構高齡健康失智友善101生態圈」(深耕型),達成「在地問題、共同解決」;計畫更完整提出三個解方,包括讓「獨居長者走出家門、創造地方共生」、「與您一起,長者的圓夢計畫」、「共玩共老!一起共好的社區活動」。

此外,邱惠鈴老師也結合自身專業,從2021年開始利用Happy Go Go團體運動系統,帶領認知衰弱的長輩進行為期8周的運動訓練,這是一套以趣味化的情境內容,增加使用對象的動力,並以團體活動來促進社交。課程的成效顯著,改善了認知量表(MoCA)的各項功能指標,包括執行功能、語言、抽象思考、記憶與總和評分結果,有益於長輩的認知功能提升;如今更導入GaitBest步態評估軟體,檢測取得客觀量化資料,快速獲得跌倒風險的評估與預測。

康寧大學USR計畫起步中 以交流快速提升計畫規劃

康寧大學劉德威老師表示,目前學校尚未直接推動USR計畫,但因為教育部深耕計畫第四主軸即為大學社會責任,加上長期照顧系也與高齡化有關,因此校長指派他透過此次跨校交流,觀摩各校經驗,不只自身獲益良多,未來康寧大學有機會執行USR計畫時,也可藉由此次交流彼此認識,思考如何為在地社區打造出互相照顧與學習的宜居環境。

臺北大學成立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 創辦《學老誌》因應高齡社會到來

臺北大學由曾敏傑老師報告,「前瞻超高齡的大學3E行動計畫:Establishment、Engagement、and Empowerment」(深耕型),是從創建、服務與培力三方面出發,結合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的成立,整合教學、研究及實踐,共同回應臺灣超高齡社會的到來。自2022年起,透過健康書庫社區巡迴展,走入鄰近的遠雄八大社區,而年度性的北大玩具節和耶誕點燈,也已成為社區盛事,藉由各項活動加深在地鏈結,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

在培力(Empowerment)的目標上,要將成果展現並引領社會,固然具有相當的難度,但透過2023年9月創刊的《學老誌》,已逐步具體實踐,這是國內首份由大學專為中高齡者創辦的雜誌,目前已經發行兩期,希望在超高齡化社會到來之際,幫助中高齡者透過「學老」,達到健康老化與活躍老化之目的。刊物將在全臺灣的圖書館上架,同時提供電子書以及網路入口,供全齡人口免費瀏覽。

為建構健康高齡社會而集思廣益 創新高齡服務方案作跨校交流

建構臺灣的健康高齡社會,需思考高齡群體與其他年齡群體的互動,各校USR計畫扮演大學與地方永續發展的協力者,透過培育人才與連結在地,使大學能更了解地方發展脈絡與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會後,本次活動召集人曾敏傑老師,也再次向各校老師豐富「高齡USR跨校交流專刊」,表達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