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以「法國號」帶領青銀穿梭英法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與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合作,於11月14日邀請臺北藝術大學陳彥豪副教授及鋼琴家陳瑞瑩,共同演出「穿越英吉利海峽的號角」,並接待土城新希望教會38位長者,與北大同學們一起青銀共學,透過英、法四位作曲家所創作的協奏曲,帶領大家認識「法國號」這個樂器。陳老師也以英吉利海峽比喻,在英法相隔最窄的地方,有一條海底隧道從倫敦到巴黎,今天的演奏就像過這個隧道,穿梭在英、法之間。
看到陳彥豪老師以「手塞音」及木椎塞入法國號內,創造出特別的音效,大家都覺得很新奇。陳彥豪老師表示,法國號在19–20世紀有進一步的發展,而在管樂團中,法國號不是特別響亮的樂器,卻是作曲家讓樂團各式樂器可以演奏出和諧樂音的常用「接著劑」。許多長者們都是第一次聽法國號獨奏,也是第一次見到,更是大開眼界。
第一首為法國女作曲家Ruth Gipps (1921–1999)的作品。她曾見證一戰到二戰的歐洲,並在1948年時成為第一位獲得音樂博士的女性作曲家,是女性主義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家稱她為「來自海岸的Ruth Gipps」。這首樂曲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都充滿了「穿梭」感。第二首介紹的是法國作曲家Jean-michel damase,他的作品實在是時代的縮影,反映出法國二次大戰到90年代後的音樂元素。他的音樂就像坐在巴黎街頭的露天咖啡館喝著咖啡,聽著遊客、路人交談、穿梭的聲音,聽他的音樂就像文藝電影畫面,讓現場觀眾有許多想像空間。
第三首介紹法國作曲家Henry Tomasi。他在幼年時期,父親發現了他彈鋼琴的天賦,卻把他當搖錢樹,帶他在各種場合即興彈奏。到青少年時期,他於巴黎音樂院潛心學習音樂,曾獲「羅馬大獎」。陳彥豪老師表示,法國號很早就在為貴族服務,特別是在打獵時傳遞信號。在此曲的某些樂段中,法國號以簡單的信號吹奏,正如同號兵們在傳遞訊息一般。最後,音樂旅程又回到英國,作曲家York Bowen不只是優秀的鋼琴家,同時也是指揮家。他的音樂帶有傳統英國復古的樂風,刻意保留獨立於歐洲大陸之外的英國特色。
三位作曲家的這些樂曲,讓現場青銀聽眾一同體驗了法國號的多樣風貌。土城新希望教會師母王禮芬表示,平常據點的長者不太有機會接觸古典音樂,感謝臺北大學提供這個機會讓長者們體驗「一日大學生」,長輩們還因此盛裝前來聆聽。來到美麗的北大,當然也不能放過參觀校園的機會,在音樂會及用餐後,便由鳶山兩位社工師帶路,踏查美麗的北大校園。今年69歲的孫英傑大哥分享自己初中時很喜歡音樂,曾參加樂隊擔任鼓手,也會彈吉他、吹口琴,知道有這場音樂會就很積極地想要參加。聽到陳彥豪老師介紹台灣的作曲家馬水龍,也是他初中時代的音樂老師時,更感親切。他很期待未來有機會可以聽到法國號吹奏台灣的傳統樂曲。
共同參與這場盛會的北大同學們,也享受悠遊在法國號的音樂世界中。一位參與的同學表示,這是他長大後第一次聽法國號與鋼琴搭配的協奏曲,打破了他對法國號的既有認知與想像。「起初我以為鋼琴和法國號的地位應該是不分軒輊,但實際聽下來法國號獨特渾厚的音色霸佔了我的聽覺。」、「陳彥豪教授在演奏過程中運用的泛音技巧,雖然不像弦樂般明顯,卻為樂曲注入更多變的元素。」另一位同學也回應,平常沒有近距離接觸法國號演奏的機會,以為它總是在樂團的一隅默默地吹奏溫潤的旋律,透過老師解說,才知道是有很多學問的!
社科院USR計畫與高齡社區研究中心結合大學課程,今年特別著重培力在地45個社區關懷據點,邀請在地據點的長者有機會進入課堂學習,也透過藝文講座讓青銀共賞,讓大學資源公共化,創造青銀共融的氛圍,善盡大學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