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上午十時許,校友中心鄭惠萍主任、盧嘉梧組長、黃琮禾助理及校刊主編羅皓恩新聞秘書,大雨之中自三峽校區驅車前往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辦公室,專訪第18屆傑出校友「公共服務獎」得主卓輝華學長。為歡迎母校專訪團隊到訪,卓輝華學長特別請同仁安排專訪事宜並熱情接待。專訪中,學長回想大學時光,憶起過往,娓娓道來台灣五十年的房地產市場的興衰起落與職場心路歷程。
身兼公司董事長、政府委員會代表、又是大學老師,豐富的實務經驗,加上專業學位背書,讓他無論在產官學界都備受倚賴。傑出校友卓輝華學長鼓勵學生,在學校認真上課,學成後無論進入任何場域、扮演任何角色,都要堅守專業,最重要能不斷學習,才能持續往前邁進。
攤開卓輝華學長的履歷,實在很難以單一身分定義。他是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創辦人,也是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創會理事長、中國土地改革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會委員;也曾任內政部研擬土地估價師法案委員、研擬不動產估價技術規則法案委員、行政院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委員、臺北市市政顧問;同時身兼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系兼任教授,過去也曾在臺北大學、逢甲大學、臺北科大等學校任教,還是多本土地估價、房地產市場專書的作者。
不過,回到1977年,剛從高中畢業的他,其實對於「地政」還毫無概念,更沒想過自己將來會一路深耕不動產與估價領域。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是第38個志願錄取!」來自桃園,從小只知道拚命讀書與幫忙家務,自謙對外面世界一無所知,只能照著傳統志願排序,卓輝華學長分發進入地政系(今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也沒想過未來能如何發展,卻意外陸續碰上臺灣教育和地政專業起步,從此走出另外一條路。
「1977年,臺灣只有地政事務所,當時建設公司不用地政專業人士,市場上也還沒有仲介業。」卓輝華學長坦言,剛入學時,覺得地政只有當公務員的出路,因為地政所學多是平均地權、漲價歸公、居住正義、地盡其利等理想,也沒想過「炒地皮」等賺大錢手段。儘管如此,在系上老師的教導下,他還是踏實學習,更喜歡不斷提出「為什麼?」,從中發現不足再拓展所知。
抱持積極學習的態度,地政系畢業後,他考上政大研究所,畢業後在李鴻毅教授介紹下,進入中華徵信所從事估價徵信工作,從此一輩子與「估價」為伍。
「大學時期,老師就經常提醒,『估價』是土地政策的核心。」卓輝華學長解釋,有了公正「估價」,無論地價稅、增值稅等計算才有依據,「是漲價歸公最大的工具」。只是當時「估價」專業不受重視,能具備研究所學歷、又有實務經驗的人不多,還好幾年過後,學界與政府逐漸看見估價的價值。中國文化大學延聘他到推廣部開課,內政部研訂《估價師法》也邀請他參與立法。只可惜受到當時立法院效率影響,《估價師法》一直到2000年才通過。
「估價」的判斷影響國家稅收、土地利用規劃、也是個人交易、投資與管理資產的重要依據,但不可否認,因為每個人不同角色利益,對於估價結果期待各不相同。「必須兼顧各方利益與公平,很難,有時會想到精神錯亂!」卓輝華學長開玩笑,身兼估價業者、政府委員、又是學校老師,不同角色之間的確存在衝突,但他還是秉持學校所學的理論良心,相信土地正義仍然是地政人必須追求的目標。
「在不同的位置上都要好好做事,扮演好應盡的角色!」卓輝華學長認為,產業界的使命是賺錢,但不能損及老百姓的利益;學術界要兼顧社會各方面環節,堅守理論基礎發揮良知;至於行政則要考量各方意見客觀執政,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儘管產官學看似立場不同,但只要各自遵循自己角色的職業道德,就能發揮正面貢獻。
因此,面對當今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亂象,他一方面整合相關業者尋求解方,也連結許多學者籌組「臺灣土地社會聯盟」,號召學界聯合發聲,共同找回核心價值。「累積四、五十年的土地問題積重難返,期待透過學術界提出中立的聲音。」
從對「地政」毫無概念到投身其中超過四十年,卓輝華學長形容「人生就是一串驚奇」,大學時根本想不到後來的變化,但剛好遇上機會,就要認真表現。他勉勵學弟妹,在校時候就要保持對各種事務的好奇心和熱情,經常問「為什麼」並試圖提出新看法;還要懷抱理想並努力學習專業,進而勇敢走出去。「花30秒不假思索寫下你的人生目標,未來二、三十年,可能就會照著你的潛意識而成功呢!」
而厚植專業之外,卓輝華學長更鼓勵年輕學子積極參與各種社團和服務工作,一方面結交朋友,同時從過程中學習領導和溝通,觀察他人的優點,反思自己未來的選擇。「一山高過一山,一水大過一水」,永遠看到自己的不足,終身學習,就能不斷成長。
訊息
GENERAL.
傑出校友專訪-卓輝華學長「堅守本分、終身學習 橫跨產官學專業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