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12月14日,陳達新副校長、校友總會蔡江城秘書長、林裕山簡任秘書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王千岳教授帶領傑出校友專訪團隊前往南投鹿谷,於宛若釋迦牟尼佛淨土般殊勝且莊嚴的大華嚴寺內,專訪本校第23屆傑出校友「行誼典範獎」得主—海雲繼夢法師,海雲繼夢法師為本校經濟學系出身,畢業後進入經濟部服務,後皈依佛門以講經弘法為己任,並以經濟學為基礎提出「靈性經濟學」的概念,將經濟發展轉變為心靈發展,推動新時代佛教運動,至今講筵逾三萬小時,弘法足跡遍布全球,信眾人數達200萬餘人,並以現代語言詮釋華嚴精神,出版相關著作數百冊,學術成就也獲各界肯定,為當代知名思想家、宗教家。
「一個鄉村的牧童到大都會要怎麼活下去?」說起對學校的記憶,學長表示因為離校後就幾乎遁入空門所以對學校生活印象非常深刻,並笑稱當時的他連公車與電話都不懂,故而處處碰壁,但也因此下定決心用4年的時間將「鄉村牧童」改造成「都會青年」,於課餘時間嘗試各種職業,從連公車都不會搭到騎著摩托車摸透整個台北。即便半工半讀,但學長仍不忘學生本分,積極鑽研經濟學各項理論,也因此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隨即專修經濟理論及經濟哲學,他表示這些有關「人類行為學」理論的形成背景及運作的過程,引發他想深入探討指揮人類心理作用的力量,並在他心中埋下菩提種子,也成為未來提出「靈性經濟學」的基石。
學長自年幼便有佛緣,初中時於山間偶遇修行中的法師,並在無師自通下的情況下學會參禪打坐,但繁忙的課業與考試讓他無暇潛心佛法。真正促使他踏上學佛之路的是畢業退伍後,與同學的辯論佛法之約,五年的潛心學習本來是要說服同學還俗,但卻意外讓學長發覺佛法的美好,決定要以畢生之力講經弘法。「既已決定出家,偏偏又已成家,且孩子已出世,到底該怎麼辦呢?」世俗的牽掛讓學長無法放下一切遁入佛門,故訂下以十年光陰安頓家人的計畫,進入經濟部服務,在忙碌的社會步調中逐漸站穩腳根,並在為同事解惑的同時意外開啟講經的志業。
1991年十年之約如期而至,夢參和尚因夢中應地藏菩薩之請,破例為學長剃度,賜學長法名昌一,號繼夢,為佛教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同時肩負禪宗臨濟、華嚴宗、大乘瑜珈心法印度勝師子王法脈等佛教三大殊勝法脈,開啟「普賢乘華嚴宗」。為弘揚華嚴教法、培養弘法人才,並有感華嚴經典皆為唐朝前的譯作,晦澀難讀,故投入十餘年深入研究,用現代語言重新詮釋,架起與古人溝通的橋樑。「以前什麼都有所以想進步,現在什麼都有,但煩惱也接踵而來,其中必定出了問題。」也因有感於經濟的快速發展之下心靈的匱乏,提出「靈性經濟學」,引領眾人跳脫財富與權勢為主的社會潮流,探索生命的真相與人生的價值及意義,並將其發揚至海內外,如美、加、澳洲、東南亞皆有分會,帶領全球弟子共同將佛教落實於當代生活之中,重建生命倫理。
「尋求我們所要的目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叫自我反省、自我檢討、自我改進。」最後學長也與學弟妹分享自已進入佛門後,以不同的角度重省過去,發現「端正自身」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利、平穩過一生的根本,學校所學的專業固然重要但也僅僅是作為學生的本分,學會「為人處事」才能使人生平順,在與人產生摩擦時回看自身內心,找尋心中的因,從而展現自己穩定、忠厚、可靠的特質,如此未來的人生旅途將會更加順遂,「專業要走在為人處事這條大道上!」期望這些分享能讓學弟妹擁有幸福、快樂、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