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
GENERAL.
【高教深耕附錄2】原資中心:泰雅族大嵙崁事件歷史走讀活動
為推動族群多元理解與文化尊重,國立臺北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114年11月8日舉辦「泰雅族大嵙崁事件」主題歷史走讀活動,帶領學生走入泰雅族的生活場域,透過實地探訪、導覽解說與文化體驗,重新認識課本之外的歷史與記憶。
活動首站來到角板山,由李永松老師帶領同學了解枕頭山戰役的歷史事件;接著再到樂信·瓦旦紀念公園,了解樂信·瓦旦的生平事蹟與歷史貢獻。透過導覽的介紹,大家不僅理解到泰雅族在威權統治下的人權故事,也從原住民族的視角,思考轉型正義的多元面貌。學生們普遍表示,這樣的學習方式比起課本內容更為真實,能直接感受當地人對歷史的記憶與情感,對原住民族的歷史經驗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活動中午,學生們享用了用心準備的泰雅風味餐,料理結合在地食材與傳統特色,讓大家在餐桌上也能感受文化的深度,其中最受好評的是「柿子炒牛肉」,甜中帶鹹的滋味讓人驚艷,也展現出當地飲食文化的創意與巧思。
除了歷史走訪與美食體驗,活動也安排了「口簧琴手作」,口簧琴是泰雅族常用的傳統樂器,過去多用於傳遞訊息與表達情意。學生們運用壓克力板、銅片及螺絲起子製作屬於自己的口簧琴,過程中需精準調整銅片的位置,使其在吹奏時能順利產生震動聲,雖然使用壓克力材料較為便利,但學生也發現竹製口簧琴的聲音更為清脆純淨,紛紛表示未來希望能有機會學習傳統竹製口簧琴的製作方式。吹奏練習時,大家也感受到看似簡單的樂器,其實蘊含深厚的文化意涵與技巧,需要專注與用心才能奏出飽滿的音色。
透過這次的走讀與體驗,學生們表示收穫良多。相較於課堂上的歷史學習,實地走訪讓他們更貼近事件發生的脈絡,也能直接從地方導覽與族人故事中,理解原住民族對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的觀點。這樣的行動學習不僅豐富知識,更培養出對不同族群文化的同理與尊重。
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場關於理解與尊重的學習。透過認識不同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學生們學會以開放的視野面對差異,從中建立跨族群的理解與連結。原資中心也期盼未來持續舉辦更多此類活動,讓更多學生能「走入土地、走近文化」,從體驗中學習尊重,從理解中培養共感。
(文:中文四 曹榮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