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優秀研究人才獎勵系列》
盧建霖老師現任教於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專長涵蓋公司理財、行為財務及不動產市場。求學期間,他重視學術問答與互動,並將這樣的習慣內化為研究時深度思考的基礎。即便時間有限,仍堅持長時間思索,以期回應更具深度的研究課題。他的研究歷程從公司現金持有決策出發,進一步關注政策效果對企業行為的潛在影響,並致力於以多元視角深化學術探索。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協助而成長的他,期望將熱情延續於教學與研究中,與學生共同探索快速變動的世界,實現雙向成長。
攝影.張簡堯(秘書室)
內文提供.盧建霖(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曾敏玲(研究發展處)
盧建霖老師為臺北大學的校友、於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完成博士學位,自碩博士求學期間即對個體決策行為產生濃厚興趣。他提到,許多關鍵問題往往無法僅依賴教科書獲得解答,反倒是在追尋解惑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研究動力與熱情,並最終將此興趣轉化為其學術生涯的核心,成為他職業的一部分。
善用提問,探索更深層的學術思考
因應論文研究需經由討論交流彼此想法的特性,盧老師非常熱愛碩博士期間聽取他人學術演講時的提問環節。他也很感謝博士班期間,系上總是邀請多位傑出學者,並給予單獨會談的機會。經由不斷與學者請益的過程,他往往對於其他學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感到驚艷,也不斷依此反思自身研究問題的意義與重要性。
在他看來,學術寫作文章的篇幅有其限制,因此研究課題的重要性與思考角度可能就會決定文章的深度。雖然現在因為家庭因素無法時常與學者會談,但在工作時間壓縮下,這些經驗讓盧老師維持著花費大量時間思考研究課題的習慣,並試著從回答更重要課題的方向來精進自身研究品質。
從公司現金持有決策,延伸對政策影響的關注
有鑑於自身鍾愛於研究個體決策行為,盧建霖老師早期最主要接觸的研究課題便聚焦於公司的現金持有決策。他回憶與指導教授討論的第一個題目,是公司股價錯估如何影響其現金持有量,又公司決策者是否會透過現金持有去迎合上述價格錯估,這兩篇文章分別歷經了9年與12年才順利刊登,而其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證明經濟上的因果關係。
最終在第一篇文章中,盧老師受益於不斷與其他學者和合著者的討論,採用美國短暫開放股票放空的政策來捕捉股價錯估程度之減緩,並藉此證明股價錯估程度確實會影響公司現金持有。基於這個經驗,盧老師感受到政府政策對公司決策很可能會產生非屬政策目標的影響,故近年引發他也開始思考我國政府政策如碳排放管理、台商回流以及紓困振興政策是否會對公司造成潛在影響。他也逐步將研究觸角延伸至研究國內外議題的特性,期許自己能透過瞭解政策效果來回應重要的問題。
從學術論文的撰寫經驗拓展研究深度與視野
在上述文章精煉的過程中,盧老師借重於撰寫期間其他學者分享的觀點,開始偏好從「人」(公司決策者特性)、「事」(該決策的過程)、「時」(會影響決策的事件)、「地」(世界各地差異)、「物」(該決策所需資源)等角度切入,以協助延伸研究議題與深化內容。舉例而言,近年他藉由文字探勘解析經理人之人格特質,並發現個人決策特性可能會影響到公司決策如投資效率、現金持有以及永續投資的投入程度。
儘管從事這些研究往往需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但他認為,學術經驗不斷地累積不僅有益於加強論文的深度,也有助於透過認識他人促成跨領域的研究,拓展研究的可能性與深度。
傳承熱情,融合研究與教學
回顧自身學術歷程,盧老師認為自己是在眾人協助下成長的學者。他由衷感謝曾經提供幫助的每一位師長與學者,也期許自己可以將這份熱情傳遞予他人,並將所學融入於教學之中,與學生一起解讀這日新月異的世界,實現學術與教學的雙向成長。(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