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計畫心得分享系列》
陳國華老師專長橫跨空間資訊與地球物理兩大領域,長期致力於地表板塊運動的研究與分析。他以空間資訊理論結合GNSS監測資料,進行地表位移訊號的整理與解析,並應用於國家大地基準、國土規劃與測繪工程等實務面向。他指出,學術研究提供理論基礎,產學合作則強化應用實踐,兩者不僅無衝突,甚至還能互進共榮。多年來,他秉持如期完成委託方任務的原則,與政府部門建立穩固信賴關係。他也鼓勵年輕教師投入產學合作,從自身專業出發,主動聯繫潛在委託方,透過瞭解政策需求找尋合作切入點,發揮學術價值,擴展實務影響力。
攝影.張簡堯(秘書室)
內文提供.陳國華(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
編輯.曾敏玲(研究發展處)
任教於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的陳國華老師,其研究專長橫跨「空間資訊」與「地球物理」兩大學群。空間資訊學群源自土木領域,陳老師在學期間亦修習了不少土木工程相關課程;地球物理則屬於地球科學領域,著重探討地殼板塊構造與地表運動型態。
他指出,空間資訊為其學術研究的基礎,而地球物理則為其應用實踐的重要領域。因而在產學合作計畫的推動上,他聚焦於「運用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方法,以分析地表板塊的運動型態」,進行從資料蒐集、訊號分析到應用評估的完整研究流程。
聚焦地表運動分析的產學合作實踐
過去十餘年,陳國華老師主持多項與地表運動分析相關的產學合作計畫,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1)蒐集地表密集架設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之衛星接收站監測資料。
(2)運用空間資訊理論與方法,以整理、分析衛星站監測資料所呈現的地表位移型態(訊號)。
(3)使用獲得的歷年地表位移訊號,分析地表板塊的運動型態,或是探討某次地震事件所產生的地表位移情況與災變影響。
(4)瞭解地表位移情況後,推估並建立國家大地基準(坐標系統)、土地管理、測繪應用、工程施工、國土規劃、區域變遷…等主題所需要的空間資訊系統/資料庫。
學術研究與實務應用的互補性
提到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陳國華老師認為兩者本質上具有高度互補性。空間資訊為其理論研究根基,而產學合作則提供實務應用的場域與驗證機會,「學術研究是理論基礎,產學合作則是應用延伸」,兩者相輔相成。
更進一步地,產學合作所累積的實務成果,反而成為撰寫學術論文的重要素材,形成良性的研究循環。他以「耕地與農作物」比喻這種相依關係,想要產出什麼樣的農作物,須搭配適宜的耕地始能順利成功,很難想像欲在旱田耕種以獲得稻米,在水田耕種以得到小麥。因此,謹慎評估選擇適合自身專長與學術定位的產學合作對象,為雙方重要的第一步。
建立信任:與合作單位的長期互動
執行過不少產學合作計畫,陳國華老師認為產學合作可以視為是學術研究和委託單位之間政策推動的橋樑。在彼此建立信賴關係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即是「如期完成委託方所交付的各項工作任務」。為達成此目標,委託單位常於計畫期間辦理訪察、召開工作檢討會議等,以確保成果品質與進度。當雙方歷經數次成功的合作經驗後,自然建立起默契與信任,後續更能順利推動。
陳老師說,學術研究有可能獲得研究成果,也可能不見得百分之百獲得相對應的產出,但這通常屬於較前瞻的開創性研究,它可容許小比例的失敗。相較之下,產學合作計畫則必須要有可以提供委託方所需之具體成果,因此應用於此的研究理論與方法通常也已相對成熟,就算發生些微無法預期的挑戰,也較容易採取其它方案解決,確保目標的達成。產學與研究(較成熟的理論與方法)兩者是相輔相成並進共榮的,否則在合作初期即可能出現衝突與瓶頸。
鼓勵投入產學合作:實務中的學術延伸
面對尚無產學合作經驗但有意投入的年輕教師,陳老師十分鼓勵其投入。他認為一開始可選擇從自身的專長領域出發,聯繫接觸合宜的委託方,甚至可善用原本即認識的單位。如何找到切入點?關鍵在於委託方的政策導向,透過瞭解其政策需求與計畫方向促成合作契機,並據以編列預算,進而成案以公開招標方式遴選可接受委託的學術研究單位。因此,多與潛在的委託方互動,可以有效促成雙方產學合作的成功機率。產學合作不僅是學術應用於實務工作的延伸,亦讓研究者能從中獲得理論驗證的機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