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計畫心得分享系列》
談起產學合作,電機與電子領域的應用性與技術導向,使其與業界的合作需求始終緊密連結。目前於國立臺北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服務的宋啟嘉老師,自海外返國後,便持續以智慧電子、AI邊緣運算與微處理機應用為核心,長期深耕產學合作與學生實務能力的養成。在服務學界逾13年的期間,他帶領學生參與多項國科會與企業合作計畫,亦數度獲得相關單位肯定。透過產學合作的推動,他不僅協助企業開發產品雛型,更積極拉近學用落差,促成學生技能與業界需求的接軌。
攝影.張簡堯(秘書室)
內文提供.宋啟嘉(國立臺北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編輯.曾敏玲(研究發展處)
深耕AI與智慧電子應用,厚植產業實力
宋啟嘉老師專長於微處理機與晶片應用設計、視訊處理與壓縮、可程式化邏輯電路與最短路徑演算法等領域。曾任職於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設計應用與支援處DTP部門,擁有紮實的產業經驗,自101年起轉任大專院校,於113年2月加入國立臺北大學服務。
近五年內,他主持9件國科會研究計畫及10件產學合作案,合作對象包含稜研科技、友達光電與神通電腦等知名企業。此外,他與遠易通科技合作,在國科會工程司產學合作計畫補助下,成功開發出公共電力輔助自行車的智慧監測系統雛型,並接連獲得106與107年度國科會產學合作績效考評會「特優獎」。在大專院校服務之後,亦曾於107與111年度在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獲得產學合作績優獎的肯定。
平衡學術與實務,建立良性循環
產學合作與學術研究之間是否可能產生衝突?宋啟嘉老師表示,其研究團隊的合作案主要分為兩種:一為全額由企業出資的委託案,屬於企業專屬智財,雖不利於學術發表,但有助於學生技術歷練;另一為國科會補助型的產學合作案,企業約出資三成,國科會補助七成,產出則屬學校智財,經雙方溝通同意後可用於學術發表,於是能兼顧研究與實務。
對他而言,學生能在參與產學案後提升履歷與就業競爭力,就是產學合作最實質的成果之一,身為指導教授亦感於有榮焉。他相信只要透過良好的合作機制,就能讓產學與學術發展相輔相成。
制度與人脈並進,開展合作契機
回顧自身經驗,宋啟嘉老師認為,初入產學合作領域的教師往往面臨企業資源與合作門路有限的困境。他建議,學校可參考他校考慮設置「產學導師制度」,提供一些初始經費,使具有實務經驗的資深教師引導新進教師與業界互動,作為媒合的起點。
不過他也坦言,相較於產學聯盟與媒合活動,實際成效往往來自於熟人介紹或師長、學長姐的牽線。這也突顯建立信任關係與持續溝通,是促成長期穩定合作的關鍵。
扎根人才培育,落實專業訓練
除產學合作案外,宋老師亦積極參與教育部資通訊人才培育與課程開發計畫,近年已執行超過13件。他認為,技術教學須回應業界實務,因此致力於培養學生掌握人工智慧邊緣運算、FPGA系統程式設計、感測網路製作與資通訊系統整合等能力,拉近學生與業界實務技能需求的落差。
對宋啟嘉老師而言,產學合作不僅是研究成果的延伸,更是落實專業人才培育的重要平台。未來,他也將持續以實務導向的產學合作,厚植電機工程領域的教育實力與產業競爭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