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優秀研究人才獎勵系列》
林文一老師分享自己多年來執行研究計畫的心得,他感謝前人無私相授,並鼓勵後進,即使失敗也毋須太過責怪自己,一次次學習與改進,終會開闢出自己道路。在研究的這條道路上,他認為找到自己的特色及喜歡的事情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盲從」,否則只會丟了「自己」。他也以自己的經驗提出建議,耐心與持續穩定地投入,並對於研究計畫的撰寫和執行維持紀律化的習慣,保持誠懇、開心與耐心,將能更有信念面對自己的研究工作。
攝影.張簡堯(秘書室)
內文提供.林文一(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
任教於都市計劃研究所的林文一老師,於112學年度獲得特殊優秀人才的榮譽,他提到自己過去數年因專注於行政服務,只能減少對研究的關注,也謙虛地表示尚有許多努力的空間。恰巧近期有著到校外分享執行國科會研究計畫的經驗,於是,他嘗試反思自己的過往,也聊聊一路以來在學術研究上的感想。
計畫執行經驗從無到有 感恩前輩無私相授
自13年前到臺北大學至今,林老師雖然不間斷地執行了12.5年的科技部/國科會研究計畫,但這個過程有著不少掙扎與坎坷。一開始在被期待下,他趕快在半年內申請隨到隨審的計畫,準備的過程中,其實對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一無所知,當時他發現過去在英國和其他老師一起申請的國外研究計畫似乎難以參考,也沒敢去請教同行前輩或借助過往的經驗學習。所能做的就是透過聽聽其他前輩的分享來學習其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林老師提到自己特別感謝兩位師長,一位是本校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的衛萬明老師,其無私及細膩的研究經驗分享完全開啟了自己的視野,尤其很感動有師長願意將其所知傾囊相授。另外一位則是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曾元顯老師,雖然其研究和自己的質性研究領域較無相關性,但曾老師十分熱誠地分享自己過去的申請經驗,也讓林老師獲益匪淺。
開闢自己的道路 享受研究的快樂與自由
之後的申請也並非完全一帆風順,例如林老師也曾經歷執行年期及經費被砍的過程;或曾因為審查意見而鬱悶許久。所幸已逐漸熟悉整個制度的運作,也因為更深入協助初審、複審而對於相關流程較有瞭解。他謙虛的表示在過程中的一些淺薄的經驗,或許可以藉此野人獻曝。
林老師常鼓勵後進老師,申請失敗不見得都是申請人的問題,不要過度責備自己,就當買樂透沒中,從中學到教訓再努力就好。有時失之東隅,或許收之桑榆,樸拙、勤懇的一次次學習與改進,逐漸會開闢出自己的道路。其次,找到自己的特色及喜歡的事情很重要,「盲從」只是丟了「自己」。類似農夫,有時倚靠大地主可能一下子會有很多資源或網絡,但也可能更受制於人、欠東欠西。雖然從自己擁有的一小塊田地開始,但做個快樂的、自給自足的「自耕農」,可能更容易享受研究的快樂與自由。
鼓勵後進嘗試跨領域與多元的研究合作
林老師表示,跨領域與多元的研究嘗試與合作,不只是一個口號或噱頭,它真的是研究上的活泉。尤其比較資淺時,我們可能過於急於複製指導老師的成功路徑,或是不敢跨出前人耕耘出來的舒適圈,可能反而把自己圈在無趣、限制自我潛力的小池塘中。
耐心與持續投入研究以保持信念
最後,完成好的研究是需要時間、耐心與持續穩定投入,良好及紀律化的研究計畫「撰寫流程」及計畫「執行習慣」,不間斷的努力和做研究、出版,才是在大學中提供學生、後輩源源不絕新知的根本。尤其在現今很多巨量出版、快審快出、或掠奪期刊氾濫的當下,誠懇、開心與耐心的做好每個研究與出版,或許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更有信念、希望與具備對研究的喜愛。(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