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UFO】 2020-05-28 UFO講堂-劉素芬老師談「青銀共學與老人社會工作」

UFO講堂-劉素芬老師談「青銀共學與老人社會工作」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本學期社科院UFO計畫「UFO講堂」改由專題報導方式進行,本週進行到第九場,由社工系劉素芬老師談「青銀共學與老人社會工作」,這也是上學期三門UFO青銀共學實驗課程之一。該門「老人社會工作」為社工系劉素芬老師於大三開設的選修課,本次共有13位同學選修,課程中曾互動的長者超過一百人,而深度互動的長者則有四位(其中一對為夫妻檔)。本則報導旨在分享劉素芬老師推動該青銀共學課程之心得,並分別從課程設計、青銀共學設計理念與執行,以及學生和教師參與心得進行分享。

本門課程在設計方面,有別於另外二門課邀請長者進入教室共同上課,這門課將青銀共學場域設定在社區之中,活動地點包括社區長者家中,以及安養和長照機構。在課程安排方面,主要分為「課程講授」和「社區實做」兩大部分:扣除2次國定假日,共計8次課堂講授(含2次業師演講)、2次參訪、2次自主學習、3次社區長者團體活動,以及1場真人圖書青銀共創成果發表。

「課程講授」主要包括有關老人學、老人生理與心理認識、老人周全性評估、老人社會工作方法(個案、團體、社區),以及建立關係等等基礎知識,以儲備學生接下來進入社區與長者互動的知能;「社區實做」活動為本次青銀共學的實踐,內容包括13位長者生命敘事訪談、3次長者團體活動,以及3組真人圖書青銀共創與發表。

在青銀共學設計理念與執行方面,考量課程屬性並不適合邀請長者入班上課,改由學生進入社區與長者連結、進行社區實做,透過訪談、執行老人團體活動,以及真人圖書青銀共創等活動,以達成青銀共學之目標。在「長者生命敘事訪談」部分,請學生訪談一位65歲以上的長者,瞭解其生命故事,以及對於老化歷程的想法,同時以照片、繪本或圖像呈現長者的一生。多數學生以訪談家中長輩為主,少數學生因故無法訪談家中長輩,則由教師協助媒合社區長者。

另從學生的心得分享可知,透過這份作業,學生得以用不同的視角來瞭解和觀看家中的爺爺奶奶,並且對於家族歷史和傳承有更深一層的體悟,進而協助學生在年輕時期開始思考老化的意義,如同學A分享:「這大概是我近十年中第一次花這麼多的時間和長輩相處…,在結束訪談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對老年後的想像,也許自己那時已白髮斑白...到老都要將愛延續下去,且不管幾歲都會心態保持年輕!」。

在「長者團體活動」方面,分別安排學生到附近的榮民之家和長照機構與長者互動,主要教學目標是訓練其老人團體活動規劃和執行能力。由於學生普遍缺少與長者互動的經驗,因此活動方案事前皆請機構的社工或督導提供意見,同時也聘用二位有經驗的課程助理協助,帶領學生進行團體活動設計和執行。整體而言,學生在三次團體活動表現漸入佳境,從一開始的生疏到最後的成就感,顯示學生在實做過程中,對於長者的看法和互動經驗皆有所改變。如同學B所言,「在修習這堂課之前,並未預料到能給我那麼多的突破與經驗,第一次帶團體,第一次在長者面前開懷跳舞同樂,除了要感謝老師對課程的規劃及設計,讓我們能有機會在機構與長者交流,得到寶貴經驗」。

在「真人圖書青銀共創」部分,13位學生共分為3組,由劉老師邀請3組社區長者(其中一對夫妻檔)與學生配對,共同進行真人圖書創作,並且公開發表。活動的設計理念為透過學生參與社區長者日常生活,藉由訪談和紀錄長者的生命歷程,以影片方式呈現長者想跟大家分享的人生主題。為了完成本項作業,學生回報至少和長者約訪5次,活動地點以校園和長者家中為主,在過程中,長者將學生視若兒孫,會煮飯請學生吃,或教學生做饅頭、跳舞,或是一起打球、散步等等,努力地將人生過程中的所思所得傳承給年輕世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真人圖書青銀共創」成果發表公開對社區開放,邀請學生的長輩、受訪長者的親友,以及社區民眾入場觀看,發表當天除了學生之外,有近30位社區人士一同與會。在發表的過程中,學生分別用影片和手偶劇等方式來呈現長者的生命故事和人生主題;其中一組的長者帶著學生當場展現本次學習國標舞的成果,也讓人見識到長者們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在全場的發表過程中,現場氣氛時而高昂,時而溫馨融洽,與會的成員也深受感動;最後除了邀請長者上台發表感想之外,學生也贈送自製的卡片和禮物,以感謝長者們這一個學期的照顧。

劉老師過去上課雖然會安排學生到長照機構實做,但這是第一次以「青銀共學共創」的創新方式進行,過程中只能做中學、學中做,直到成果發表當天卻帶來收獲滿滿的感動,對教師而言,亦是獲益良多,也有諸多省思。實言之,青銀共學雖然理念很美好,但實際執行並不容易,首先教師需投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經營社區長者和機構的人際網絡,例如在媒合學生和長者共創真人圖書之前,老師便得透過個人的社會資本,尋求社區中有意願公開分享的長者,並且以邀請共進下午茶方式,分別和長者溝通與討論課程設計理念和目標,確認長者理解與同意後,才能媒合青銀雙方,此外過程中也需借助課程助教之力,協助學生順利完成課程目標。

再者,並非所有學生都對「實做性」強的選修課程感興趣,本次經驗發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聽完授課大綱後決定退選,事後也有學生反應課程負擔沈重。最後,本次課程調查也發現,學生普遍對於長者存有較負向的態度和想法,在活動過程中也面臨與長者溝通的難題,然而,誠如學生C同學提到「…雖然老人還是有點自以為是、很固執…,但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單純質樸與熱心,會想拿好的東西與我們分享,這些開心與不開心都像是養分,至少讓我不再排斥老人,也可以深信就算很不一樣,還是可以溝通、可以一起完成一件事」。有鑑於此,未來在課程設計中應該將降低年齡歧視,並將青銀之間彼此願意持續共學共創的因素納入思考規劃之中。

本次三門青銀共學創新課程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實驗課程,但是卻讓人驚喜地發現,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也提高學生與長者的互動意願。這小小的一步,也讓我們見識到青銀世代間共創出來的火花,是能夠對於未來的超高齡社會有所貢獻和啟發的。一個學期三門課的觀察與回顧,也為未來繼續推動「青銀共學」帶來重要的參考,這是一項觀念的創新、教學的實驗、也是一項趨勢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