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USR】鳶之彩在地巡迴 北大國小熱鬧落幕

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於去年第五屆北大管樂節中,推動創作出三峽在地管樂曲《鳶之彩》,感謝人可教育基金會今年的贊助支持,讓指揮老師鄒佳宏開始五場在地的校園巡迴,從臺北大學通識課開始,一路進入了北大高中、明德高中、安溪國中,並在511日進入最終場的北大國小。在地系統業者大豐電視也聞訊特來採訪,北大管樂團更有三位同學前來與指揮老師演出四重奏,現場聚集超過200位師生共同觀賞,聽到現場管樂的演奏,都感到震撼及印象深刻,為五場校園宣導畫下完美的休止符,也期待未來可以繼續前進三峽在地其他學校進行推廣。大豐電視報導連結。

 

由於北大國小對象年齡層較低,鄒老師用簡單、活潑、互動問答的方式,跟小學生互動。鄒老師表示他常常去國外表演時,發現國外的演奏家對於自己的家鄉曲目,都非常的了解及自豪,啟發他想要為在地創作樂曲,因為工作的關係認識了作曲家卓綺柔,並用了三個月時間來創作曲目,因為三峽在地民謠都沒有被保存,只找到日據時期的三角湧進行曲,他們感到很可惜,但創作出《鳶之彩》後,就能以音樂的形式保留在歷史中,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接下來也用圖像的方式,讓孩子們從鳶之彩的海報中,找出那些元素,學生們很踴躍地發表意見,有看到原住民、看到日本警察、也看到漢人,指揮老師就順勢帶入了三峽的歷史背景,並且以三個大段落「衝突」、「大學城」、「大鳶」來介紹曲目。

 

北大管樂團同學游杰翰,現就讀法律系三年級,這次被指揮老師徵召來北大國小演出,看到孩子們熱切的眼神,回想到高中跟著學校的樂團到國小報佳音的經驗,當時他是指揮,演出到一個段落的時候轉身請小朋友一起拍手,那種氣氛很好玩。而北大國小場地與台下小朋友的距離更近,更直接感受到孩子們的熱情,對表演者而言,很享受這種觀眾具有強烈回饋感的場合。

 

北大國小訓育組長傅明奭表示,北大國小位於三峽新舊街區的交界,因此學生一半來自北大特區,一半來自舊街區,因此族群融合的《鳶之彩》在北大國小有特別的意義。校方採自願制參與,馬上就有七個班級主動報名,演藝廳座無虛席,現場師生約200位共同聆賞《鳶之彩》。四年級班導陳皓昀表示,要帶孩子認識鄉土,就要打開孩子的五感,而《鳶之彩》就是用聽覺認識鄉土,所以一定要帶全班來認識這首歌。三年級同學林則佐年紀雖小,但對於樂曲的感受力非常強,他表示聽到這首歌,就像坐時光機回到了爺爺奶奶的時代,他也很想讓家中的長輩聽這首歌,一起走過三峽的歲月。

 

北大國小相當重視音樂活動,校內也設有管樂團,校內也有演藝廳及平台鋼琴,有助於指揮老師在講解樂曲時,以鋼琴演奏的方式,讓學生更進入音樂情境。當管樂團游杰翰等三位同學演出時,小朋友們都聚精會神地聆聽,也有小朋友很認真聽課,請鄒老師把學習單上的空格,再複習一次。鄒佳宏老師也鼓勵孩子,聽完鳶之彩,要把腦中想到的畫面,不設限的畫出來,因為創意是天馬行空,沒有標準答案的。北大國小學生的學習單也相當精采,四年級簡于皓聽完鳶之彩後,感受到臺灣人的勇氣,並且想像出當時戰爭的場景。另一位張宥靚同學覺得像在看穿越劇的感覺,隨著音樂穿梭古今,並畫下自己最熟悉的三峽老街。

 

本場次為人可教育基金會今年度贊助校園宣導的最後一場,在北大國小順利完成,讓北大管樂團不只是表演,而是能夠以音樂傳遞歷史文化,讓更多在地學子透過音樂認識鄉土,更用音樂促進族群融合,以善盡大學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