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培育卓越專才 高教深耕計畫第一期執行成果

配合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臺北大學在高教深耕辦公室以及校內各單位通力合作下,第一期計畫(107-111年)已順利執行完畢。這五年來,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以及善盡社會責任等四大目標,皆有顯著成效,為達成臺北大學「成為培育卓越專業人才的國際知名大學」願景,奠定堅實基礎。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

在資訊素養部分,目前已將程式設計相關課程納入學士班畢業門檻及增開院專業領域特色程式跨域課程,全方位推動大學基礎程式教育。而在教學創新與跨域方面,111年學士班畢業生具備跨領域專長(輔/雙/學程)達494人次(比率為36%);111年已有29個以學院為設置單位的學分學程或微學程,培養學生跨域能力。同時,致力創新教學、探究與實作教學,推動通識教育教學精進社群,大幅提升學生修習意願。此外,建置「經典閱讀專區」,打造閱讀寫作基地,優化大一國文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法;補助教師社群從補助同系到跨系、院、校,社群主題也逐年修正。

為了和國際接軌,逐年強化大一英語課程、EMI課程、第二外語的開課數,以及職場英文、商用英語口說訓練、媒體英文、經貿英文、英語簡報及公眾演說技巧、會展英語、工程英文等語言運用類之課程/學程(A-EGP進階英文、ESP專業英文、商務溝通、領隊導遊人才培育)。

據統計,EMI課程自106年開設93門至111年開設184門,成長98%,並獲教育部「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補助「重點培育學院」計畫,110111學年,每學年各補助600萬元。迄今,已增開EMI橋接課程協助學生修習,辦理EMI 教師培訓,獎勵EMI績優教師及學生修習EMI課程。推動跨國雙向實務專題研究計畫,雙邊師生以線上方式互動學習培養跨國合作研究專題能力,111628人次較106年雙向交流學生人次成長6,180%

發展學校特色

在發展學校特色這一面向上,這幾年積極連結在地資源,並開設特色課程,以文化導覽培力機制,致力讓三峽大學城成為全國典範。另外,持續推動學系發展評量尺規、精進審查流程機制,以提升招生專業。

作為重中之重的國際化也有多項成果。推動全英語授課學士學分學程,提升境外生招生成效。姐妹校師生進行國際專題研究雙向交流,強化學生國際移動力。擴展、深化與南向各國合作,建立與外國在臺國合組織合作關係,拓展海外企業實習合作據點,薦選優秀學生赴香港、日本、泰國、新加坡等海外企業實習。107年至111年,共新增8家海外機構及企業簽訂合作契約,選送20位同學擴展職場視野,提升就業競爭力與未來實力。

此外,為優化校內研究水準,也訂定多項獎補助措施,支持教師深耕學術研究、產學合作、研究成果專利化或技術移轉。承接產學計畫經費111年較106年成長15%。特別訂定《學術拔尖暨推動特色領域計畫補助作業要點》,由校務基金每年挹注1,000萬,補助教師組成研究團隊進行跨領域、跨校、跨國之整合型研究計畫。

提升高教公共性

在提升公共性方面,主要著重於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IR專案研究、校務資訊整合平臺功能之擴充、鼓勵學生參與校務運作等,建立公開透明公共化機制。建置「校務研究資料庫」,以數據驅動決策,持續介接與整併各類不同的校務資料,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

考量在經濟和文化上較為不利的學生入學及就學輔助,募款經費挹注助學計畫111年較106年提升197%、107年至111年累計報名費減免727人次,此計畫推動前106年為100人次,推動後至111年增加為160人次,成長60%。招收日間學制經濟或文化不利大一新生比率111年較106年提升4.2%;對原住民學生於生活、課業、原民文化傳承、職涯輔導等方面,頗有成效。 

除資訊公開和學生扶助外,也持續精進教學優良彈薪獎勵、增聘專兼任教師,降低生師比,致力開發多元化進修課程、增加進修部學生修業彈性,新設學分班及在職專班,收強化終身學習。

善盡社會責任

由校務基金挹注980萬元,完成建置USR Hub實體基地,推動4個種子型及2個萌芽型計畫,並榮獲新北市政府「下一站,新北農創站」協助農業創生成果獎。產官學等在地連結對象數111年較106年增加129個。學校也鼓勵教師開設USR特色課程,課程數111年較106年增加23門。

此外,組成交流平臺和社群,運用USR師生共學社群,走入社區進行跨界教學與行動,USR教師社群/師生共學社群111年較106年增加8組。透過工作坊、講座、成果發表會,分享USR社群實踐成果,激勵師生更多關注在地實踐議題。最後,透過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學校交流,提升跨校教師間USR教學經驗分享。

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的第二期計畫

高教深耕辦公室說明,第二期計畫(112-116年),將在第一期計畫的基礎上,以永續發展為核心,融合「型塑具備明確定位及優勢特色之大學,培育符應未來需求及國家發展之人才」願景,並衡酌COVID-19疫情對於教學方法與模式、國際移動等面向之影響,擬定「跨域」、「數位」、「自主」、「國際」、「永續」五大重點方向,開展11個分項計畫,具體結合14個永續發展目標,以培育具「自主學習」、「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跨領域」、「問題解決」、「國際移動」、「社會參與」等關鍵能力,且符應未來產業需求及國家發展的優秀人才。同時,持續建構與地方共存共榮、永續發展的典範大學城,以智庫的角色引領地方繁榮,展現公共性,實踐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