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日常木器 通識木藝課程成果豐收展覽

從手作中培養學生多元興趣,從中陶冶生活美學與環境意識,通識教育中心近年持續開設「綠設計與木作藝術」課程。展現上學期同學們學習成績,26日起在圖書館藝文展覽區推出「日常木器」成果展,看似類似的品項,卻隱藏不同的創意和巧思,讓一件件平凡的生活器具搖身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從木凳子、湯匙、叉子、餐盤、鍋墊、面紙盒到充滿童趣的拼圖,走進「日常木器」展覽會場,宛如進入尋常百姓人家,映入眼簾都是日常生活中實用的器具,然而深入探究每一項作品背後的實踐歷程,一刀一磨之中,不僅充滿手作的溫度,更滿載許多對生活的美好想像。

「吃飯的時候,拿出叉子說『這是我做的!』就會很驕傲吧!」歷史碩一蔡博晏大學畢業前修習「綠設計與木作藝術」通識課,親手完成多支叉子、湯匙、餐盤和巨大的木籤。回憶製作叉子時,因為不太熟悉線鋸操作方式,「班上同學把整學期要用的線都弄斷了!」還好後來持續練習,終於逐漸上手。儘管如此,面對砂輪機等陌生的器械,即使老師已經詳細說明,還是難免「不太受控」,「像這個盤子旁邊的波浪線...嗯!和我一開始想要的不太一樣,不過也蠻好的啦!」

從認識木頭種類開始,逐步進入設計與實作,經過一個學期,看著眼前許多成品,蔡博晏肯定,透過這門課程,讓他得以接觸現代生活中較少注意到的傳統產業,發現歷史工藝技術之美,「會更珍惜手工作品,如果有能力,也願意支付較高價錢支持。」對他而言,從木頭到木器,最困難的挑戰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歷經這段學習之旅,也讓他更看重「設計」的價值。

「這是大象、這好像是魚吧!...」看著自己的作品陳列展出,經濟系畢業生許芳瑜難掩興奮,儘管現在回頭看期初時期的作品,多少有些還可以進步之處,但也都是曾經努力的軌跡。「這個收納盒原本要能放入拼圖,但我不小心割太小了,所以放不進去...不過拿來放別的東西也不錯啦!」

相較於其他課程,許芳瑜說,木藝課程每個星期都有進度,缺課就會做不完,加上操作機械設備有一定的危險,不認真聽老師說明、操作時不專心,也很容易受傷,但想到「學校有這門課很難得」,因此每個星期準時用心上課。鼓勵喜歡手作的學弟妹把握學校資源,好好學習並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我也好想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啊!」看到各式各樣兼具實用與創意的作品,校長李承嘉羨慕同學從木藝課程獲得豐碩成果,不僅更熟悉木頭材料、機械操作,還能帶回實質作品,甚至成為傳家寶。他鼓勵同學們從基礎的生活器具出發,有興趣的話還可以進深學習,希望有一天也能和懷德居基金會其他前輩看齊,做出小提琴、腳踏車等更進階作品。看見「綠設計與木作藝術」課程從兩班到四班仍然滿額,他也承諾只要時間師資允許,學校願意開設更多課,讓更多同學都能進入美好的木藝世界。

通識中心主任葉大綱感謝「綠設計與木作藝術」課程老師吳宜紋、趙南開耐心教學,引領許多同學完成作品。他引自己過去創作陶藝作品的經驗,相信同學們創作木器時,一定也都隱藏對作品或目標對象的心意,「買禮物當然也很好,但親手製作的意義就不一樣。」鼓勵這學期修課同學看了學長姐們的作品後,都能在創作之初就設定要傳達的對象和意義,期待期末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精彩作品。

「日常木器-通識教育中心木藝作品成果展」即日起到10月20日在圖書館二樓藝文展覽區展出,每個星期二、四上午十時到下午三時、星期六上午九時到下午五時,開放十八歲以上民眾配合防疫措施自由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