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陳志華教授贈送《自治與選舉》給民意暨選舉中心

陳志華教授於2020年1月17日贈送其所編撰的新修彰化縣志-自治與選舉篇(彰化縣政府2019年出版)給民意與選舉中心。陳教授表示自治與選舉《新修彰化縣志中政治志(計六篇)的一篇。承彰化縣政府委託,以及政治志主持人張勝彥教授(本校人文學院前院長)的邀請參與編撰。撰寫期間從2012至2018年計6年。這是繼清道光年間彰化縣志出版之後的續修

藉著這個編纂的機會,陳教授走遍彰化縣26個鄉鎮市,訪問過五位縣長、兩位議長、五位鄉鎮長,以及幾位鄉鎮主任秘書。同時拍下約兩千張照片,可謂是收穫良多。畫面與情感是歷史吸引人的特點,希望這本方志能帶給閱讀者一些相關資訊與觀察的窗口。

陳教授曾任本校主任秘書、進修暨推廣中心主任, 2018年榮獲本校名譽教授。

《新修彰化縣志:自治與選舉篇》簡介

        彰化地區早期稱半線,為平埔族的巴布薩、洪雅族所在地。荷蘭(1624)鄭氏時期(1662),都曾開發到半線地區

1683清領灣後,半線隸屬諸羅縣康熙末年半線莊發展成半線街。朱一貴事件後,由於北路遼闊,雍正元年(1723)諸羅縣北部畫出彰化縣。彰化縣管理至淡水的錢糧刑名。鹿港一地,因地理之便,自乾隆49(1784)開港至1860年代港口淤積期間成為大商港,與海峽對岸互航,千帆幅輳,商賈雲集,水師港汛、巡檢司、理番同知總捕分府等行政單位先後設置於此港。光緒元年(1875)中部設臺灣府,下轄彰化縣等五縣三廳。彰化縣人多事繁,地方政府留下許多治安、交易、交通、規費等禁令石碑至今保存完好。

       日治時期全臺曾畫分二十廳(1901-1909),其中包括彰化廳,其他時間彰化地區隸屬台中縣(廳、州)彰化、員林與北斗則是行政上三個主要行政區(稱郡)1935年第一次舉行選舉,選舉市會、街庄協議會半數會員,協議會不具一般議會功能,被稱為半自治。

        二次戰後,彰化市是當時九個省轄市之一,市長派任,其下分四區,各區施行自治,區長由區民代表會選舉彰化其他鄉鎮則隸屬臺中縣,鄉鎮長由鄉鎮民代會選舉。1950年,由於彰化縣再度成立,彰化市改為縣轄市。究竟縣政府應設置在彰化市內或市外,而形成派與城派,往後演變成執政黨內紅派與白派,進而開啟台灣早期地方政治競爭的型態。1981年,黃石城成為首位黨外人士當選縣長者。1987年解嚴,1989年周清玉成為第一位民進黨籍縣長,自此開啟政黨輪替的政黨政治。今王惠美縣長是第一位國民黨籍女縣長。

        彰化縣包括26鄉鎮市,人口140萬,是全第一大縣。彰化縣選民投票行為成為灣地方自治實務觀察的指標。彰化縣在過去省議員選舉,多選出五至六位省議員,人才輩出。其中謝東閔先生不僅出任省議會議長,往後更出任省政府主席、副總統。第四屆縣議會(1958)曾經創下八十一位議員的最多縣議員的紀錄。議壇有幾位後來膺選為縣長。至於鄉鎮市長選舉亦逐步走上政黨政治,見證草根民主的發展。村、里長選舉投票率多在七成左右,參與度高。

       由於資訊暢通,選民參政意識高,1996年起的總統選舉,彰化縣多全國選舉的趨勢同步。加以選民眾多,彰化縣遂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所謂:贏得彰化縣,就贏得大選。立法委員部分,2005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開始採單一選區選舉,彰化縣應選四席,分為四區,各選出一名。立委選舉地方化,更反映全臺政黨版圖。2004年開始舉辦的公民投票,彰化縣投票率超過48%,顯示選民關切憲政重要議題。

新修彰化縣志:自治與選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