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從空間創造特色圖書館 經費次要興致第一

圖書館19日舉辦建築空間沙龍,從小學到大學各級學校圖書館、專門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圖書館界專家學者與社區居民、學生齊聚,從臺北大學圖書館出發,探討圖書館特色經營之道。

這項活動由歷史系副教授顧力仁與講師辛法春發起,顧老師曾服務國家圖書館33年,退休後投身大學圖書資訊教育,辛老師自民國82年起擔任學校圖書館委員會委員26年,眼看學校圖書館辛苦經營,「希望臺北大學圖書館被看見」,因而提議籌辦沙龍。

圖書館長張文俊表示,臺北大學圖書館擁有全校最美景觀,希望發揮地利優勢,透過周圍環境、美術意象多方面角度經營圖書館,進而以圖書館為中心,結合社區發展大學城。

沙龍由前臺灣大學校史館長林光美分享「型塑人文空間—從案例看圖書館空間」揭開序幕,他認為,「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在校園中學術精神的象徵。」圖書館不只是借書看書的地方,同時更是生命交匯的橋梁。

曾參與臺大圖書館改建計畫,林光美提醒,圖書館外觀會影響人們願意進去的程度,空間規劃影響舒適度,色調協調可畫龍點睛,標示系統明確性則影響讀者便利與否。

他也比較荷蘭烏得勒圖書館、德國柏林大學圖書館、以及日本的成蹊大學圖書館、仙台圖書館、岐阜圖書館和東大圖書館,其中成蹊大學圖書館設計如同星球一般,創意外型吸引許多片商拍攝,而仙台圖書館融合美學與自然,人文與環境彼此交流,讓繁忙的身心可以得到休息。

同樣經歷改造,中壢圖書館主任溫琳琳介紹,中壢圖書館原本空間規劃模糊不清,導致遊民與民眾衝突,後來不僅格局分明,還設計親子共讀區而創造許多溫馨畫面。

至於臺北大學方面,採編兼閱覽組長孫翠莉則以今年最新啟用的「思巢」為例,說明儘管經費有限,但只要善用巧思,同樣可以回應使用者需求。

孫翠莉解釋,「思巢」主要因應學生希望增設討論空間而生,為了確實滿足期待,改造前多方評估預算、使用者觀點和行政立場,同時準備多項腹案。「沒有最好的,只有最佳的。」適時借助外力,就能做好最完善的準備。

走遍世界各地圖書館,顧力仁說,清華大學以鋁材設計、新竹將軍村充滿大量天然植栽的讀書園區都是特色,但無論如何,經費都是其次,興致才是最重要的。像是羅東圖書館雖然缺乏經費匱乏,但利用手作漂流木作為圖書館公共藝術,除了美感更是心意、情感層面的表現。

辛法春也肯定,臺北大學圖書館無論人力、經費等都相較其他大學少得多,但在歷任館長率領組長、組員們不斷盡力發揮創意下,逐漸達到圖書館博物館化,同時能結合課程與計畫創造館藏特色,透過推廣服務落實社區關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