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Loading...
跳到主要內容跳到主導覽列
主選單錨點
主內容錨點
訊息
GENERAL.
首頁訊息

畫鐘法老年癡呆評估 林道通分享引發跨域對話

社科院UFO計畫為促進教師跨域討論,引進社會科學未來變革前瞻議題探索,11月22日舉辦「UFO講堂」,由資工系教授林道通分享「電腦輔助之老年癡呆評估系統─畫鐘測試」,並邀各領域學者與校內外人員共同參與,展開跨域對話。

林教授專長影像處理、圖形辨識、電腦視覺、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智慧型視訊監控、醫學影像處理,近年深入研究「畫鐘測試」,由受測者畫出時鐘,透過手機掃描分析,協助更準確了解受測者是否為潛在或罹患失智症的程度。

他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過去歐洲地區及北美地區老年問題較明顯,到了2050年,大洋洲、拉美與加勒比地區老年問題也都更加明顯。而在亞洲地區,包括日本、南韓、泰國及中國都面臨高齡問題,臺灣也將在8年後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加上面臨人口老年化及少子化雙重危機,老年照護問題迫在眉睫。

根據統計,臺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失智症的比例為1/12,80歲以上更達1/5,如何運用科技及早準確篩檢失智,成為眾人的期待。

林教授表示,現有評估失智症方式較為繁複,透過電腦輔助判定系統,能協助醫師或照護機構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協助判定失智症的程度,也能及早發現潛在失智症的患者,讓家人、社區、醫院、或照護機構能提早進行預防及準備。

其中「畫鐘測試」(Clock Drawing Test,CDT)是請受測者在白紙上畫出一個時鐘,並依照時針與分針標註在1~12的數字位置。受測者畫好時鐘後,只要使用手機拍照並上傳到系統,等待約10秒鐘,系統即會計算出受測者的分數。分數由0~10分為11個等級,10分表示正常,0分表示重度失智,再據此分為正常、輕度失智、中度失智及重度失智等四個類別。

他比較,目前CDT的優勢在於判定快速、準確率達85%、而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儘管將來要達到99%準確度才能確實應用於醫學用途,但透過機器學習,系統能一邊判定一邊精進,使判讀結果益加準確。

林教授介紹,一般人畫鐘時,通常採取從12填到11,或先填12、6、3、9再填其他數字的方法,因此CDT在判讀時會將鐘畫分為4個區塊,第一塊包含12、1、2,第二塊有3、4、5,第三塊有6、7、8,第四塊有9、10、11。若受測者出現罹患失智症徵兆,可能在第四區塊數字位置會歪掉,系統就能會依照四個區塊的數字判斷。此外,系統也會判斷受測者的時針及分針的長度、是否直線等,來判斷受測者的失智程度。

聆聽相關研究成果,三峽榮民之家副主任曾竹生提議林教授可至榮家實地測試。目前榮民之家有600多位長者,考慮藉由這套系統先了解潛在失智狀況;北大公托中心主任朱若慈也邀請團隊到公托中心測試。社工系王明聖、游以安老師則從老人健康促進、倫理議題、以及方案研發角度提出觀察建議。

UFO計畫共同主持人、社工系教授曾敏傑表示,推動跨領域研究,需要學科之間先打破本位,認識對方、相互認識、再尋求積極性的建議和互補,肯定透過實地分享,進而連結在地機構及相關專業,能落實跨域合作往下推展。林教授也希望未來課堂上能帶給學生新的思維,培養學生跨領域的學習與認知,打破傳統學科間僵硬的界線。

這場講座出席機構與廠商代表包括三峽榮民之家曾竹生副主任、謝佩蓉醫師、高雅婷護理師、陳雪珍輔導員、詹政光社工師,以及立璿醫材許文格總經理、北大公托中心朱若慈主任、陳萬順先生,以及UFO助理及研究生逾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