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訊息
社科院UFO推動「當長者進入教室」
社科院UFO計畫除了結合科技探索社會科學的未來,更在教育部先驅性與實驗性政策的鼓勵之下,嘗試將「青銀共融」的理念與計畫結合,創造青銀互動的機會,來促進世代之間相互認識、接納、支持、甚至共同成長。半個學期下來,在計畫團隊老師與助理們腦力激盪之下,「青銀共融」的目標,也已經透過「青銀共學」、「青銀共餐」、「青銀共遊」等方式在校園中逐步試驗,後續也期待將會有「青銀共樂」與「青銀共展」等成果出現。
其中,通識中心林子晴老師在「客家音樂與戲劇賞析」課堂中,即招募了12名在地長者擔任「銀髮助教」,這也是大家腦力激盪的創意,讓長者有明確的課程角色,既能參與課程,又能協助同學。從開學至今,學生們已和「銀髮助教」們一起共學了5週的課程,學生們在反思回饋中表示「老師問問題時,長輩們都好踴躍的回答,比大學生們還認真」;而經過幾堂課的共學後,林子晴老師也說「最近的這一堂課,當講者提問時,藉由長者們的踴躍參與激發學生,可以看到課堂上的回應變得更加積極」。這項課程預計在11/25至12/16的四週課程中以分組的方式進行,透過長輩們向同學分享兒時家族及村莊的照片,討論客家山歌及戲曲演出的背景,強化青銀共學的理念,並且在期末時由長輩們指導同學,一起合唱山歌,作為課程的成果發表。
而歷史系辛法春老師過去經營在地長者組成的「橘子讀書會」已超過兩年,更結合「應用史學-服務學習與實踐」課程,進一步實驗青銀共學方案,整個學期中有9週為共學方案執行,共有17名長者與34名同學一起參與。辛法春老師說「很多學生被長者的求知慾以及一針見血的評論震懾,變得更認真、專注;長者也會鼓勵同學們發言,甚至還主動要請同學們吃飯聚餐,出國玩也會想帶禮物送給同學們」,讓課堂與生活更加貼近。這項課程也將在期末時舉辦影展,預計展出7組青銀共製的影片;而在下學期,更預計舉辦社區長者憂鬱症工作坊,將融入精神醫學及心理學層面的專業知識,並介紹老年醫學等內容。
社工系劉素芬老師所開設的「老人社會工作」不局限在校園中上堂,將帶領學生到校外據點、榮民之家以及養護中心等機構參訪和實習,讓學生們直接和長者們互動,了解實際的需求,並且帶領活動。這項課程預計在期末,將由學生完成老人生命訪談,訪問自己的祖父母、社區的長者,並以影片的方式來呈現。此外,劉素芬老師也負責青銀共學成效的觀察和分析,目前已收集三門課程長者及學生量化問卷100餘份,後續也準備以焦點團體和個別訪談方式,進一步作質化的訪談,希望能為這三門實驗教學留下可以分析的素材,以便未來繼續檢討修正。
三位老師提到,青銀共學的難處在於長者們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所以參與有時會不穩定,流動性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長輩們的參與,確實為課堂激盪出不一樣的氛圍和火花。在課堂中,長輩們給予的指導並不只限於專業知識,更帶給學生學習態度上的衝擊,使課堂互動朝向正向的發展,也藉由共學達成青銀間關係的改善及情感的深化,對於促進青銀世代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預期會有正面的效果。